轉型升級:傳統產業可以不“傳統”
青島出臺推動傳統產業高質量發展意見,力推七大產業實現“三個轉變、五個提升”
三個轉變
生產制造向智能化個性化轉變。全產業鏈工業互聯網賦能轉型基本完成,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模式廣泛應用,智能化制造、柔性化制造水平居全國同行業領先地位。
產品供給向品牌化高端化轉變。從以貼牌生產為主向以生產自主品牌為主轉變,青啤集團、即發集團、明月海藻集團等龍頭企業繼續保持國內同行業第一方陣地位,并新增10個全國知名品牌。
產業生態向特色化時尚化轉變。海洋特色、老字號特色等優勢更加突出,科技賦能、設計賦能推動傳統產業時尚化水平全方位提升,產業鏈條更加完善,發展生態更加優化。
五個提升
產業規模取得較大提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新增5家營業收入10億元以上企業,培育3個產值100億元以上的特色產業基地。
創新能力取得較大提升。新創建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2個,新建公共科技創新平臺6個,新增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5家,新增市級以上工業設計中心10家。
品牌影響力取得較大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區域名牌,新增全國單項冠軍企業5家,新培育“青島金花”品牌20個。
生產效率取得較大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均完成工業互聯網轉型升級,勞動生產率比2019年平均提高20%。
集約水平取得較大提升。新培育國家級特色產業基地3個,新認定市級重點工業產業集聚區1個,各產業形成配套比較完善的產業鏈。

青島食品飲料行業亟待質變。
9月29日,市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全面介紹青島近日出臺的《關于推動傳統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
這是近年來青島首個專門針對傳統制造業發展的支持政策。面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課題,青島立下目標、定下決心、繪好路徑。
“到2022年,紡織、紡織服裝服飾、食品制造、酒飲料精制茶制造、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家具制造業、文教工美體育娛樂用品制造業等7個傳統行業實現‘三個轉變、五個提升’。”市工業和信息化局相關負責人馮偉介紹,即生產制造向智能化個性化轉變,產品供給向品牌化高端化轉變,產業生態向特色化時尚化轉變;7個傳統產業的產業規模、創新能力、品牌影響力、生產效率、集約水平均取得較大提升。
青島希望步子能夠快些、再快些。
近年來,我市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步伐趨緩、增速下降,特別是今年疫情發生以來,出口訂單下降、國內銷售不暢,傳統制造業受到較大沖擊。
但與此同時,全球產業鏈、價值鏈的重構以及迅猛發展的在線新經濟,又給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
機會稍縱即逝。這或許是青島傳統產業追回失去的時間的最后機會。青島已做好準備,要以沖刺的速度跑完全程。唯如此,青島才能在追逐“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新愿景的路上,走得更加穩健。

正在興起的工業互聯網時代,提速青島紡織服裝業蝶變。
沒有夕陽的產業
某種意義上,面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觀念比實際舉措更加重要。
“青島傳統產業的最大短板在觀念。”對青島存在的問題,有專家毫不諱言。
傳統產業,不是落后、低端的代名詞,更不是不賺錢的產業。
中國工程院原院長、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主任周濟曾強調,傳統制造業不等于產能過剩,也不等于低端產業,更不等于夕陽產業。“傳統制造業關鍵是要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傳統制造業有極其美好的發展未來。”
在我國,傳統產業仍然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工業和信息化數據顯示,傳統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80%,仍然是工業經濟的主體。
傳統產業關系到國計民生,如紡織、服裝、食品飲料等。不僅為社會提供必要消費品,還是穩就業的重要行業。更重要的是,也是新動能培育的重要來源。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很多新興產業都來自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
可以說,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關系到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全局。
無數的例子表明,優質的傳統制造業可以成為最亮麗的名片。
馮偉介紹,深圳聞名全國的不僅是電子信息、互聯網,還有時裝產業。深圳是全國最知名的品牌女裝集聚地,以設計創新為引領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是深圳成為設計之都的重要支撐。而在工業化最早的歐洲,法國以“三種水”聞名,香水、葡萄酒以及依云礦泉水無一不屬于傳統產業。
青島政策的出臺,無疑將助推這樣的觀念滲透到城市的每個角落,引領觀念的全方位轉變。
大變革帶來大機遇
危中藏機,疫情加劇全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不僅為新興產業發展帶來了巨大風口,也為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帶來了巨大機遇。
今年5月,青島舉辦的全球創投風投大會上,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會副會長、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原委員樊綱就曾表達過這樣的觀點。在他看來,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不確定性,但傳統消費品制造業卻仍有巨大潛力。
他表示,我國人均GDP已超過1萬美元,從經濟學角度看,進入了高消費階段,消費在收入中的比重將逐步提高、儲蓄比重降低。全國14億人口將給消費品市場帶來巨大潛力。疫情雖給線下消費帶來一定影響,但線上消費卻迅猛發展。未來,隨著全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消滅絕對貧困,小城市以及廣大農村低收入階層消費潛力會逐步提高,將進一步帶動消費品制造業增長。
這將帶來產業重組和洗牌。在樊綱看來,市場訂單會進一步向有優勢的企業集中,訂單已經很少、處在邊緣狀態的企業將被淘汰。疫情的到來則會加速這一進程。
青島不乏具有優勢和潛力的企業。抓住機會,就有可能借勢做大做強,重新改寫產業競爭格局。
傳統產業所具有的強大活力,在今年的資本市場上也屢屢得到體現。
且不說茅臺這樣極端的例子。先來看看飲料行業的農夫山泉。4月底就在港交所披露了招股書的巨頭農夫山泉,9月8日在香港交易所正式上市。上市三周以來,總市值位于3900億至4200億港元之間,市盈率約70-75倍。
再來看看調味品大王海天味業。今年以來市值不斷攀升,截至9月,市值最高突破6000億元,超過中石化。網友調侃“賣石油不如賣醬油”。
第一時間行動起來的城市并非只有青島。
今年3月,深圳出臺時尚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提出到2024年,形成2-3個千億級和若干個百億級結構優化、國際化程度高的產業集群。
深圳口中的時尚產業,恰好就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迭代的產物。在深圳看來,時尚產業是以創意、設計、創新、品牌為核心,融合文化、科技、藝術等要素,具有高創意、高市場掌控力、高附加值等特征,引領消費流行趨勢的綜合性都市型產業。包括服裝、家具、鐘表、黃金珠寶、內衣、皮革、眼鏡、化妝品以及工藝美術等。
搶占先機,深圳要初步奠定國際化區域性時尚產品制造與消費聚集區地位,初步建成亞洲領先、全球知名的新銳時尚產業之都。
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青島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傳統產業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這座城市的支柱產業。“上青天”時代的紡織業、“五朵金花”時代的家電、啤酒飲料、食品等輕工業,哺育了這座城市“青島制造”的名片。
即便在當下,汽車、軌道交通等裝備制造業在青島成長壯大,成為新的支柱產業,傳統產業在青島工業中仍然占有一定比重。馮偉介紹,市統計局數據顯示,消費品工業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8%左右。
但與過去相比,這些產業卻有些褪色。“從整體來看,傳統產業普遍存在競爭優勢不足,比較優勢以及后發優勢正逐步消失。”馮偉介紹。
他舉了若干例子。比如家具,主打實木家具的一木家具公司過去在全國十分知名,廣告詞“沒有一木不成家”幾乎家喻戶曉。即便是現在,一木在實木家具領域依然占據很大比重。再比如皮鞋,青島的孚德女鞋、金羊男鞋都曾在國內十分有影響力,但如今都銷聲匿跡。
這也是遲遲沒有新的“青島金花”出現的重要原因。在剛剛公布的中國企業500強榜單中,青島并沒有新面孔出現,令很多人唏噓。本土潛力傳統產業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是一個重要的破局之道。
近年來,多家在轉型升級上取得一定成效的企業,已經為全市樹立起了不錯的榜樣。
酷特智能,從傳統的服裝生產企業轉型為智能制造解決方案提供商,并在今年成功上市。自家工廠通過“C2M”模式改造工廠,實現了“由訂單驅動的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的經營模式,今年上半年在疫情影響下,營收和凈利潤依然大增50%。
青食,不斷加快產品創新步伐,近年來業績穩步增長。公開財報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營業收入2.58億元,同比增長8.51%,營業利潤、凈利潤較去年同期變動比例為 17.81%、23.39%。今年3月,開啟IPO之路。
明月海藻,專注海藻活性物質的深度開發和應用,不斷在技術創新上下功夫,致力于成為全球海藻+健康解決方案的領導者,目前擁有現代海洋基礎原料產業、現代海洋健康終端產品產業以及海洋健康服務產業三大產業板塊,是行業不折不扣的“隱形冠軍”。
傳統產業還扮演著“哺育者”的角色。當前,青島正全力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機器人等新興產業的培育發展,也離不開傳統產業助力。
新興產業技術高、投資高、時間長,需要一座城市幾年甚至十幾年的培育。以集成電路產業為例,一個制造工廠,百億投資通常只是“起步價”。耗費兩三年時間建成的工廠,也只是剛開了個頭。從投產經歷產線磨合、產能爬坡到最后達產,最少要花3年時間。城市對新產業的各種投入自然需要其他產業來“輸血”。
全要素發力
青島瞄準痛點、短板,向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全面發力。
馮偉介紹,我市將在以下方面重點發力。
結合傳統產業基礎,突出工業互聯網的引領賦能作用。推動傳統產業高質量發展絕不是在原有基礎上的簡單復制擴張。青島要培育傳統產業工業互聯網生態,支持3000家中小企業上云用平臺,打造一批傳統產業的AI深度應用場景,推動600家企業開展機器換人和數字化車間、智能化工廠建設,加快實施全產業鏈工業互聯網改造,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立足產業鏈和供應鏈完善延伸,注重打造體系化發展的產業格局。從四個環節加強產業體系化建設。一是鼓勵企業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公共平臺以及工業設計機構合作,創新驅動促進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傳統產品升級換代;二是通過建設傳統特色產品街、開展網紅帶貨和網店直銷、參與國內外有影響力的展會等,多模式營銷提高“青島制造”的影響力和品牌競爭能力;三是依托產業集聚區、示范園區等產業載體,加大“雙招雙引”力度,大力引進國內外同行業中的頭部企業,龍頭帶動做強做長產業鏈;四是支持各區市圍繞本地傳統產業基礎和優勢,傾力打造特色產業集聚區和產業集群,發揮集聚效應,推動7個傳統產業向產業化縱深發展。
突出政策支持引導作用,集中發力推進傳統產業實力躍升。一是用足用好技術改造綜合獎補政策,鼓勵傳統產業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智能化升級。二是加強“品牌之都·工匠之城”宣傳,在重大節會活動設立專柜、專欄、專區推廣,培育更多區域品牌和新興品牌,打造“青島金花”新族群。三是圍繞各區市特色傳統產業,制定扶持本地特色傳統產業集群化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強行業協會、展會平臺、園區平臺的服務功能,提升傳統產業的承載力和影響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市政府在應對疫情影響資金壓力較大的情況下,仍決定每年拿出1200萬元,對傳統產業發展工作成效明顯的區市給予獎勵。
發揮地方政府和市直單位主動性,形成全市上下齊抓共促的保障體系。一是各區市對本地區傳統產業逐個行業進行分析,深入挖掘本地傳統產業資源優勢和發展方向,加強研究,提出發展規劃。二是各區市、市直各單位要形成合力,依托商會、駐華機構、協會等各類平臺,建立產業和部門聯動機制,實行“雙招雙引”一體推進。三是緊密結合我市優勢傳統產業的發展需求,在土地資源配置、產融對接服務、人才支持服務、企業兼并重組等方面,對傳統產業進行重點支持。四是充分發揮推動傳統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專班的作用,形成全市上下重視傳統產業發展、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良好氛圍,努力推動我市傳統產業加快振興發展,為全市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孫欣)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