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4月24日訊 又是一年招生季,無論是幼兒入園,還是一年級新生入校或者畢業生升學,“擇校”總是家長們最關心的話題。尤其是今年多所新校入列,更讓報志愿成了一些人的“選擇困難”。
此時的家長群里,聚集了一大批“偵探”“精算師”“分析師”。有的家長信息靈通,將各個招生學校的數據鋪天蓋地扔進群里,橫向對比,縱向比較,師資學歷統計、生源分布情況等都是他們擇校的“硬核依據”。他們相信,有升學數據支撐的學校才是好學校,所以那些尚沒有畢業生的學校根本不在他們的選擇清單內。“孩子不能當‘小白鼠’”是這類家長掛在嘴邊的“座右銘”;有的家長勤于“蹲點勘查”,校風校紀如何?學生精氣神如何?有沒有人早戀、打架?有沒有人偷帶手機上學?他們相信眼見為實,相信“選學校就是選孩子的朋友圈”,學習好壞暫且不論,群體行為習慣一定要優秀;還有的家長善于深挖校長履歷,他們認為校長好,學校才有發展前景,校長的個人風格會決定學校的管理方式;當然,也有被動式的家長,別人的推薦成為他們擇校的根據,不過這類家長的問題是,身邊人的意見經常相左……在給孩子報志愿的過程里,各種“流派”在群里無數次爭鋒,看得家長們眼花繚亂。
到底怎么選學校?記者采訪了島城資深教育人。即使他們在教育圈工作、觀察了幾十年,也沒有人能給出簡單易行的選擇公式。但專家們表示,研究目標學校的課程是評定學校最為直接的辦法。
大量新校將入列,初中選項最困難
沒有畢業生數據的新校就像是初入職場的新人,活力滿滿,卻缺乏口碑。
按照市辦實事的承諾,青島今年將開工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和幼兒園40所,推動完工50所;改造農村薄弱幼兒園50所。接下來,還會有規模龐大的新校出現在填報志愿選項里。到2025年,青島將新建、改擴建幼兒園67所,新建、改擴建小學、初中125所,新建、改擴建普通高中11所。面對新建學校,該如何抉擇?采訪中,記者發現新校總會被區別對待。小學段按照戶籍等條件就近入學,學生可選擇余地不大,而且面對新建小學,家長一般不會糾結。到了高中段,因為學生分層分段分流,選擇難度也會降低。因此,初中段選項“最困難”,學區內可選學校數量增加,加上有第一階段面向市內三區招生的實驗初中、三十七中,以及第二階段和區市所屬公辦初中學校同步招生的民辦學校,這么多選項往往會讓家長迷茫。
按照2022年全省教育工作視頻會議要求,大力壓減民辦義務教育在校生占比。也就是說,今后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新校絕大多數是公辦校。新建的公辦小學,規劃時就選址在生源密集的居住區,居民有入學剛需。加上學校硬件條件好,學校的區位優勢也能吸引到不錯的師資,這就基本滿足了家長們的期待。但新建的公辦初中就沒了這樣的待遇,畢竟有中考在未來等候,家長們不敢掉以輕心。所以才有了各種專業、非專業的打聽、對比、分析。
2021年,市北區浮山后片區的青島第四實驗初級中學啟用。盡管配備了和區域內青島第二實驗初級中學、青島六十五中相似的管理隊伍和師資隊伍,但首年報名,仍被家長當作是第二志愿的備選項目。直到2022年學校運轉一年之后,在校學生的親身體驗和學習效果給下一屆學生家長帶來參考,情況才有所好轉。在培訓機構的一份調查里,今年選擇四實驗作為第一志愿的學生人數成倍增長。
內行指出擇校門道:看課程體系設置
青島二中教育集團總校長孫先亮非常認同家長為擇校作出的各種努力。“無論是新校還是老校,都不可能有一所學校普遍適應所有的孩子,所以家長必須要先了解自己的孩子,之后擦亮了眼睛選學校,了解清楚后再報名。”
對家長們的各種擇校理論,孫先亮表示“很多并不科學”。比如有人青睞于名校長主持的學校,對此孫先亮表示,校長很重要,但家長關注的多是他們所獲的獎項、個體性的差異和某些方面認知的差異,實際上,更為重要的是辦學理念。“學校的辦學理念就是對社會的承諾,一般會代表學校的風格。”至于家長關注的師資差異,他認為也不是很有必要。因為除了一些民辦學校可以利用高薪組建“超級天團”,公辦學校教師隊伍配比目前基本均衡。剛畢業的新老師也可能因為有極強的學習能力,能熟練運用信息化教學手段等優勢實現快速成長。所以不能單純從教師群體的稱號和資歷、年齡上判斷學校好壞。
受疫情影響,校園開放日等活動無法舉辦,但孫先亮建議家長還是應該盡可能多去了解目標學校的課程設置,“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看學生的課程表,別忘了問問在校生,學校是不是按照這個課程表來實施教學。”
采訪中,平度市教體局副局長姜建強也提供了類似的考察方法:“家長不要只盯著成績,要看這些成績是怎么取得的。”如果學校有豐富的社團活動,給學生創造了啟發式的科創活動,那么成績的取得就是來自于學校的課程體系和精致管理,反之,如果課表上的音體美被占用,學生靠刷題取得成績,那么家長就要想想,這種成績會不會持久。
青島志遠學校校長牛錫亭曾任青島市普通教育教研室初中部主任,他對學校課程體系也極為看重。他認為,對普通家長來說,要研究課程太過專業,但家長可以通過尋訪在校生、聽學生講感受的方式,客觀地了解一所學校。學生的成績有差別,對環境的感知有差異,但環境給他帶來的影響卻是類似的,學生入校后的改變可以讓家長形象理解學校課程帶來的影響。
另外,選學校還要綜合考量各種學習之外的因素,比如學校離家的距離遠近,學生是否能適應住宿生活等。
相比于公辦學校,民辦學校的鮮明特色反而讓家長容易做出選擇。比如愛迪學校的小班化教學、海爾學校的創新人才培養、海山學校的美術培養方向等。
青島打出組合拳 ,根治選擇困難癥
擇校難,根源是優質教育資源的不平衡。為了孩子的學業,家長總要優中選優。一所初中學校的崛起作用于片區內的小學,會將片區內的新舊小學都變成熱點校,改變整個片區的教育生態。于是將所有學校特別是初中做大做強才是根治選擇困難癥的辦法。
市政協委員、青島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李光全認為,新建初中提升了學位的供給能力,但短時期內無法形成優質初中教育的供給,無法立刻緩解擇校焦慮。在青島兩會上,李光全提出了關于實施青島新建初中高質量發展行動的提案。他認為,鑒于初中教育質量區域間差異較大的現實,建議在過去區(市)為主的基礎上,強化青島市一級的統籌,遴選一批具有發展潛能、在改善區域內均衡度具有重要作用的初中學校,從課程實施、學校管理、師資建設等方面集中打造。探索實施市、區(市)教研員包靠新建初中學校機制,創新實施優質初中和名師“傳幫帶”新建初中機制,調整完善中考指標生政策來促進初中學校生源均衡配置,開展新建初中校長市級培訓工程和新建初中學科教師專項培訓工程。
初中學校“牽一發動全身”的作用已被教育主管部門關注。2022年,青島啟動初中學校提質行動,計劃甄選一批在區域中相對薄弱但又有重要兜底作用的初中學校,給予政策支持。比如將集團化辦學改革項目向此類學校傾斜,加大師資、硬件投入等。攜手名校集團化辦學、培養師資、提升硬件,這些措施恰恰戳中了許多家長擇校時的關注點,也是國內普遍認可的做法。寧波、杭州、深圳等城市也出臺了推動初中發展相關政策,辦法與青島類似。(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趙黎)
責任編輯:管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