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里鶯啼,萬物生輝。在濰坊寒亭區,以竹條為骨、絲絹作衣,薄如蟬翼的風箏振翅欲飛;在20公里外的昌邑市,以山間野生繭紡成柞綢,采用獨特染色技藝個性化定制服飾;傳承了400年的泥老虎變身帶香薰和小夜燈功能的瓷老虎,在國家文旅部的文創大賽中斬獲金獎……
濰坊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非遺資源十分豐富,民間有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一代代手工藝人秉持匠心,在堅守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政府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遺保護方針,積極引導、推動非遺項目向文化創意產業轉型升級。
乘風而上,順勢有為。近期,山東省出臺了《“山東手造”推進工程實施方案》,意在推動傳統非遺與現代文創融合,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工藝振興目錄、省級以上老字號名錄等,支持各市分別打造2至3個手造重點產業。在重塑“山東手造”產業價值、形成“山東手造”產業新動能的大背景下,濰坊以其獨特優勢,打開了手造產業發展的蓬勃新氣象。
困惑——
非遺傳承中的難題
“在過去,年畫是家家戶戶張貼的必需品,每逢過年都要買,比如灶王爺,以前每年小年這天,家家戶戶都要貼。現在了解年畫、親近年畫的少了。”在位于濰坊寒亭區的中國年畫博物館,正金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負責人吳安軍邊走邊介紹:“但這也正常,社會在變化,像年畫這種古老的‘節日儀式感’,逐漸在淡化。”
不僅是濰坊,隨著城市發展變遷,各地的傳統文化都受到不同程度沖擊。面臨傳承發展困境的,也不僅是木版年畫。“依靠非遺創作來實現經濟效益,很難。”在采訪中,多位非遺傳承人坦言,靠年畫來養家糊口比通過其他工作賺錢難得多,年輕人從事這行的越來越少——愿意學的少,學了能堅持下去的更少。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強調其“活態性”,核心是傳承文化的人。但如今傳承人斷層狀況異常突出,大多數非遺都處于后繼乏人的狀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遺研究成果的轉化。同時還缺乏高水平、有創意的設計人才或團隊,致使很多有潛力的非遺項目“養在深閨人未識”,更談不上創新發展能力。
“非遺創新雖有一定發展,但存在著企業培育不夠、創新手段單一、創新涉及面不廣、創新設備后期運營維護成本高等一系列問題。”在天順風箏廠,總經理張華剛介紹,即使他們這樣一大半員工是“90”后年輕的團隊,也面臨創新難題。
市場檢驗產品的生命力。非遺要創造性發展、創新性傳承,其中重要的一環就是——走進百姓大眾的日常生活,具有實用價值。
在濰坊,盡管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統醫藥類等非遺資源豐富,但是非遺創造轉化率較低、產業鏈條不充分,只有小部分能有效轉化融入生活、對接市場,大部分仍處于基礎的申報傳承保護狀態甚至是低迷狀態,活化利用率比較低。即使部分轉化創新的非遺項目,業態也相對單一,產業鏈條不完善,產品附加值低,資源優勢沒有得到有效轉化。
破局——
一場源自內生動力的變革
去年“七一”前夕,一套由正金文化傳媒有限公司30名民間年畫藝人集體創作、集納100幅年畫的木版年畫集《畫說黨史百年輝煌》,在網上引起轟動,見者無不為之震撼,其制作耗時、內容容量、藝術水準等均創行業紀錄。
“想要發展就必須得在內容上有所創新,與時代緊密結合。”吳安軍說,“生逢太平盛世,我們非遺傳承人有責任記錄這個時代。早在2013年,我們就想以黨史重大歷史事件為主題,以木版年畫的方式展示百年輝煌。”
這是一個宏偉的構想,更是一個龐大的工程。前期廣泛聯絡黨史專家、木版年畫藝人,創作團隊在題材選擇上反復推敲,在畫稿設計上精雕細琢。朽稿畫樣、雕刻模版、水色套印、烘貨點胭,每張年畫都經過四道基本工序、24個步驟,歷時長達八年。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更加重視品牌的重要性,我們的年畫紙都是特制的,帶防偽,申請了版權。”吳安軍介紹。
品牌就是標準,品牌就是影響力。
同樣把打造品牌作為主攻方向的還有張華剛。“我媽媽是楊家埠民間藝術大觀園的第一批風箏扎制學員,我高中畢業后就也跟著她扎風箏,這些年,我見證了濰坊風箏的發展過程。”去年開始,他們與濰坊市的老藝術家們合作生產風箏。除了做工較以往更精細之外,每個風箏都有了身份標記,有設計師的簡介和簽名蓋章。
“我們想做濰坊的城市伴手禮,馬上就下線第一批產品。”城市日新月異拔節生長,這座城市代表性的文化產品也要跟得上發展的腳步。這位1986年出生的年輕人對未來目標清晰——“做具有工匠精神的濰坊風箏!”
“智能化程度越高,手藝人就越值錢。”在問及為什么不能用機器代替人工以解決招人難的困境時,吳安軍這樣解釋,邊說著,他拿出兩副木版做對比,其中電腦刻版的那一副,線條粗細沒有變化,“少了靈氣,沒有韻味。”
同樣執著于非遺“靈氣”的,還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風箏代表性傳承人郭洪利:“龍頭蜈蚣風箏,只有濰坊扎得出來,只有濰坊的龍頭蜈蚣形神兼備,有神韻!”
春風可托,紙鳶寄愿。2020年,一款大型網絡游戲上線了“輕風戲紙鳶”制作風箏互動游戲,兩天時間,參與量超8000萬次,玩家在游戲里共制作了幾十萬只風箏。郭洪利短短幾十分鐘的線上制作風箏直播,總在線觀看人數超650萬人次,他認為:“把風箏與另一種產品嫁接,這就是創新,是跨行融合,把風箏這種非遺產品與當下最熱的游戲結合起來,在游戲里風箏皮膚的點擊率超過一億次。在游戲里放風箏,在年輕人心里種下風箏的種子,這就是非遺的生命力。”
共贏——
以開放創新的姿態向未來
非遺要飛入尋常百姓家,不僅要主動擁抱市場,還要具有時代性和功能性。
高密的泥老虎變成了瓷老虎,還有夜燈、香薰、加濕器的功能,并且準備開發盲盒系列,將地域文化符號延伸到極致。“把實用功能加進去,附加值就更高。”濰坊洪景天創意文化公司負責人康健介紹,“再往前走,下一步我們還想做成智能化產品,進一步融入人們的生活化場景。”
“市里的媒體曾經宣傳報道過我們的產品,自此我的網上商城才有了第一張訂單,來自一位北京的顧客。”康健說,這對他的啟示就是,平臺的重要性——借助平臺走出去,用好各類政府主導平臺和商業平臺。去年他的作品被文旅部入選外交禮品店,隨之而來的,是北京一家大型連鎖酒店數以千計的訂單意向。
山東華晨彩裝科技有限公司將非遺傳承技術應用到文創產品開發中,走上了品牌化、市場化的道路。這家原本做紡織的工廠,去年公司注冊了“青云染”品牌,“這一排絲巾,不同的顏色都是從不同的藥材中提取的,比如紅色,是用茜草、紅花和蘇木染的。還有嬰幼兒服裝,我們的衣服號稱‘植物的果皮’,因為小朋友會用嘴巴接觸衣服袖子,所以我們除了在布料上嚴苛外,完全采用植物染工藝,就是要倡導一種低碳環保的健康生活理念。”工作人員介紹。
與企業一樣,政府也在為非遺項目如何走向產業、開拓市場,不遺余力地想辦法。
近年來,濰坊拓展非遺項目的市場化新渠道,在濰城區十笏園文化街區開設了“非遺空間”,發起“濰水非遺合伙人計劃”,重點招募了風箏、年畫等20余項代表性非遺項目,開展非遺項目的現場展示展演、文化創意研發和傳習研學等,每年接待游客超過30萬人次,接待研學學生超過3萬人次。
依托風箏、木版年畫、核雕、嵌銀髹漆等非遺項目,通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民間投資、產業植入,濰坊發展了一批特色產業,培育和建設了一批非遺小鎮、非遺特色鄉村和手造村落。位于坊子區的王家莊子村,風箏生產加工企業已發展到600多家、網店80多家,村里的風箏從業人員2000多人,年生產風箏8000多萬只、產值2億多元,產銷居全國第一,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中國風箏第一村”。
在濰坊工程職業學院,這里成立了山東省第一所高校非遺產業學院,參與達到2000余人,年輕的大學生們對學院開設的古琴制作等課程興趣濃厚,學習課程的人數逐年遞增。
近期,以“濰有尚品”為品牌的濰坊手造集合體面向全市征集100項優秀手造產品,開拓未來全市手造產業的發展空間,做大做強濰坊的文化IP。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當下的濰坊,越來越多的非遺項目,以創新開放、面向未來的姿態,探索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借助手造產業之勢,讓古老的非遺生出羽翼,擁抱新生活的星河萬里。(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石瑩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