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30日訊 在中車成立五周年之際,中車四方所組織開展了“中車開放日”系列活動。觀海新聞記者走進中車四方所融合創新展示中心和鉤緩智能制造車間,一睹軌道交通行業技術創新的高光時刻。
圖為中車四方所融合創新展示中心。
中車四方所是中國中車集團旗下的一級子公司,1959年成立之初就肩負著推動軌道交通行業技術進步的重任——從全國第一部鐵道車輛整車標準到成為國際鐵路標準單位;從新中國第一輛地鐵列車,到自主研發中國標準地鐵核心技術;從歷次鐵路大提速及青藏列車到和諧號、復興號、時速600公里磁浮等關鍵核心系統,從坦贊鐵路“中國方案”制動機到技術產品服務出口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可以說,在各個歷史時期,中車四方所都為軌道車輛行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車四方所積極參與和引領高速動車組關鍵技術自主創新,自主核心技術已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成為中國軌道車輛行業高端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和諧號”到“復興號”,從京張高鐵到京雄高鐵,中車四方所多項核心系統和關鍵產品裝備高鐵列車,為中國高鐵事業做出積極貢獻。
中車四方所將高鐵技術移植到城軌領域,強化技術融合創新,在國內首次實現牽引、網絡、制動三大系統一體化運用,提升了核心系統之間的協同。依托60余年的深厚技術積累,中車四方所牢牢掌握軌道車輛制動系統核心技術研發能力,是國家發改委批準的具有城軌制動系統研發生產和推廣運用資質的2家單位之一,多譜系的產品廣泛應用于各型軌道交通車輛。
圖為中車四方所鉤緩智能制造車間。
中車四方所加快推進城際動車組牽引傳動系統核心技術研發,已經全面掌握核心技術,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軌道列車牽引變流系統技術平臺。目前研發、生產、供貨的城際市域軌道牽引變流器設備已在成都、重慶、吉隆坡、安哥拉等國內外多地投入運營使用,并正在為臺州市域鐵路S1線、廣州地鐵18與22號線等城際動車組提供產品和服務,助力當地城際軌道交通發展。中車四方所長期研究軌道交通信號技術,掌握CBTC等信號系統核心產品設計開發能力及產品集成能力,為國內多個城市城軌及單軌列車提供性能優良得信號系統。
近年來,中車四方所加速智能化轉型,利用在軌道交通行業掌握的大數據和融合創新優勢,提升自主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占領行業制高點,在軟件與信息技術研發水平發力,打造自主核心技術為中國軌道交通高端裝備制造業提供軟件支撐和相關服務——獲得列車自主運行系統(TACS)、智能運維、智能檢修機器人等7個國家示范項目,打造了軌道交通裝備軟件測評實驗室,為用戶提供高質量軟件測評服務,2019年入選“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綜合競爭力百強企業”。
圖為中車四方所融合創新展示中心一角。
搶抓新基建、工業互聯網的新風口,作為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中車四方所在很多智能化項目方面早已在謀劃、布局和實施之中,積極推進智能化轉型升級,努力在新一輪“新基建”大潮中發揮作用。
在智能運行領域,中車四方所堅持技術融合創新和研發手段創新,憑借雄厚技術實力和豐富的牽引網絡制動一體化應用經驗,將車載關鍵系統與車下信號系統充分融合,基于此開發出TACS,讓列車從此有了智慧。
圍繞車載裝備和運維系統兩大業務板塊建設一體化仿真平臺,將研發過程的試驗驗證放在計算機上,充分驗證,充分優化迭代,不把問題帶上實車,樹立了行業引領標桿。
在智能維保領域,中車四方所從智能檢修、智能運維等多角度布局發力,強化技術融合創新,助力軌道車輛檢修效率提升。
自主研發在地鐵檢修庫應用的智能檢修機器人具備自動導航和深度學習能力,能夠在工作中“邊干邊學”,不斷降低誤報率,真正成為好“醫生”,好“助手”,配合軌旁檢測系統后,檢修范圍可達車側、車下大部分,極大提高檢修效率。
智能運維系統主要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核心服務,可提供列車狀態遠程監控、故障診斷等列車運維業務應用服務;可挖掘數據潛在價值,開展列車狀態預警、系統故障預測和列車健康評估模型訓練,支持車輛全壽命周期健康管理,目前該系統已在上海地鐵進入工程應用。
在智能制造領域,中車四方所確立并實現了以關鍵制造環節智能化為核心、以生產車間為主要實施載體,通過智能設計、智能經營、智能裝備、智能物流與倉儲、制造執行系統的集成應用,打造智能工廠的總目標。所承擔的國家工信部智能制造重點示范項目“高鐵核心機電系統產品智能制造新模式應用”已順利通過評審驗收,以實際成果助力提升青島“智造”水平。
中車四方所還堅持產融結合、產城結合,著力培育產業新生態。以牽引、信號、制動、運維等核心系統機電總包模式,深度融合工業互聯網技術,提供“技術+產品+服務”的整體解決方案,助力“智慧城市”建設。
圖為中車四方所總部辦公樓。
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之下,中車四方所作為軌道交通領域核心系統和關鍵產品供應商,將立足于軌道交通,堅定抓住“新基建”機遇,打造全壽命周期智能化整體解決方案,為軌道交通制造業轉型升級,為打造智慧交通、智慧城市貢獻力量。(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蘭星 通訊員 趙鵬 王心義)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