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西秦嶺余脈南麓的隴南成縣,有長江上游嘉陵江水系穿插而過。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南北過渡性暖溫帶半濕潤氣候,成就了成縣“隴上江南”和“隴右糧倉”的美譽。但也正是因為地形地貌、地理位置造成的交通不便等諸多因素,讓成縣戴上了貧困縣的“帽子”。
如何摘掉貧困帽子,如何邁向高質量發展,如何讓鄉親們奔上小康,是成縣必須答好的新時代考卷。在擺脫貧困、實現發展的路上,成縣不遺余力。
尤其是從2017年開始,東西部扶貧協作的“紅線”將海這邊的青島城陽與山那邊的隴南成縣緊緊牽在一起。城陽區委書記、青島高新區工委書記、青島軌道交通產業示范區工委書記王波說,城陽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按照青島市委“脫貧攻堅有時限,東西協作無止境”的要求,堅持高點站位、協同發展,走出了一條產業合作、平臺共建、情感融合的東西部扶貧協作新路子。
“應成縣所需、盡城陽所能”,城陽與成縣成為“經濟共同體”“情感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讓成縣的脫貧攻堅邁上了新境界。
用隴南市副市長、成縣縣委書記李祥的話來講,就是無論是資金還是人力資源,無論是精神幫扶還是社會幫扶,城陽都盡了全力。如果沒有城陽對成縣的傾力支持,就沒有成縣目前脫貧攻堅取得的效果,成縣脫貧的成色就沒有這樣亮,脫貧的質量就沒有這樣高。
去年4月,經甘肅省政府批準,成縣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以優異成績通過國家級脫貧攻堅第三方評估抽查,被甘肅省扶貧辦推薦為“四個不摘”先進縣,被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為全國3個脫貧攻堅成就經驗總結示范縣之一。城陽區委區政府被隴南市委市政府表彰為青島市東西扶貧協作單位中唯一黨委政府先進集體,并被提名為甘肅省扶貧協作先進集體。
嵌在產業鏈上的“一花兩椒”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東西部扶貧協作要立足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化區域合作,推進東部產業向西部梯度轉移,實現產業互補、人員互動、技術互學、觀念互通、作風互鑒,共同發展。
在東西部扶貧協作中,城陽、青島的優質產業來到成縣扎根,不單單是扶貧,更是緊緊嵌在了當地的產業鏈中。在更深層次、更廣范圍中,這些產業的到來,把雙方的優勢轉換成了競爭力,改變了成縣過去相對“原始”的農產品加工模式,向著產業鏈更加齊備、產品附加值更高、應用場景更廣泛的方向邁進,帶動當地產業提質升級,實現互利共贏的“造血式”扶貧。
截至目前,城陽先后組織50余家企業赴成縣進行產業合作對接,在成縣建設了城陽產業園區,利和萃取隴南生物萃取項目、鑫源環保隴南智能生態水循環系統項目、葉黃素產業園3個項目開工建設及投入使用,計劃總投資3.1億元,已實際投資0.98億元。
利和萃取隴南萃取項目廠房外觀。
“成縣的紅花椒在國內首屈一指,企業本來每年都要到這收購花椒,得益于東西部扶貧協作,我們在成縣建了廠,大大縮短了原料的供貨半徑。”在利和萃取隴南生物萃取公司的生產車間內,公司總裁張永昌向跟著城陽赴成縣考察團采訪的記者介紹著企業的關鍵技術和市場前景,“以前的隴南特色農產品,如花椒等,直接使用在餐飲上的比較多。我們運用超臨界萃取技術,將花椒的味道等有效成分進行提取并進行深加工,可以提供給餐飲、食品、日化、保健品等行業作為原料使用,目前的合作客戶包括海底撈等知名企業。”
作為青島和隴南東西部扶貧協作中青島幫扶隴南正式落地的第一個重點項目,由總部位于城陽棘洪灘的利和味道(青島)食品產業股份有限公司投資的利和萃取隴南生物萃取項目計劃總投資1.6億元,目前已正式投產。全部竣工后,年萃取干花椒、當歸5000噸,預計年產值8億元,可惠及農戶5萬余戶。
在張永昌看來,這個項目既是一個扶貧項目,也是一個帶動當地產業升級的項目。
一方面,項目建設期間,用工時首先考慮建檔立卡貧困戶;企業用工優先選擇建檔立卡貧困戶;在原料收購上,優先收購貧困戶的花椒、當歸,價格也會高出市場價。目前,項目已吸納就業和建檔立卡貧困戶1690人。
“我們全家5口人,以前就靠父親在外地的煤場打工養活。由于父親文化水平不高,只能從事體力勞動,一年下來,也就有不到2萬元的收入,以前上學的生活費需要出去借。我印象很深的是父親很辛苦,由于車間高溫,他回家的時候頭發都是紅色的。”今年27歲的任晶晶,是成縣紙坊鎮代塄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去年10月到利和萃取隴南生物萃取公司從事人力資源工作,對于這份工作她格外珍惜,“月工資3500元左右,我的收入高了,就讓爸媽在家看孩子,還把以前家里的土墻房子也翻新成了5間大瓦房。”
任晶晶是成縣建檔立卡貧困戶,去年10月到利和萃取隴南生物萃取公司從事人力資源工作,月工資3500元左右。
在帶動產業升級方面,張永昌是這樣布局的:“企業將初級農產品深加工后,應用場景就增加很多,出現了很多產業級應用。例如,花椒油除了應用在食品、餐飲行業外,還應用到了大健康領域。未來,企業也會依托當地的萃取能力和農產品,萃取更多的品類,研發更多的大健康類產品。”
在實現精準扶貧的同時,利和萃取的引進也促進了當地營商環境的優化。成縣招商部門的一名干部非常感慨地說:“項目落戶經營過程中,很多手續的辦理、很多服務事項,對我們來說都是第一次接觸,這倒逼我們從零學起,也為以后項目的引進做好了模板。”
“一花兩椒”映紅成縣脫貧路。除了花椒,把產業嵌在當地鏈條上的還有萬壽菊、辣椒產業。成縣重點發展了1.2萬畝辣椒、2萬畝萬壽菊兩項短線訂單產業,目前辣椒已進入產期,萬壽菊采摘已全面完成。
“我們是訂單農業,采取‘農戶+合作社+企業’合作模式運作,提供從育苗到收購全程服務,提取萬壽菊中的葉黃素,發展健康、營養產業。今年,公司補貼1600多萬元免費向種植戶提供種子,移栽也是提供全程技術指導。”在萬壽菊種植及葉黃素產業園的項目建設現場,青島佳一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賢軍說。
成縣的村民正在采摘萬壽菊。
萬壽菊種植及葉黃素產業園就是城陽區牽線搭橋、“無中生有”發展起來的項目。目前,項目一期已投資3800余萬元,移栽萬壽菊種苗2萬畝,帶動成縣17個鄉鎮、7100多農戶,其中貧困戶3174戶,平均每畝可增收2000元以上。“2021年,計劃以成縣為中心,帶動周邊縣種植萬壽菊10萬畝以上。”劉賢軍說。
讓貧困戶擁抱信息化時代
“要想富,先修路。”在信息高速發達的今天,“信息公路”是否暢通也是貧困地區能否快速脫貧、能否實現致富的重要因素之一。
隴南是全國區域性整體貧困的典型代表,生態良好、資源豐富,但山大溝深、信息閉塞,大量優質產品“藏在深山人未識”。著眼解決農特產品“難賣”問題,隴南近年來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讓綠色“寶貝”通過電商“藏在深山眾人知”。
城陽立足成縣電商發展基礎,緊抓電商在疫情期間凸顯的獨特優勢,整合涉農資金400萬元用于發展同城配送和消費扶貧,建成消費扶貧體驗中心并設立了農產品銷售專區和智能專柜,通過同城配送“三端兩線”推動特色農產品融入縣內市場,促進電商和農業產業融合發展。
在成縣鑫園中藥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貧車間內,工人們正在加工、分揀木耳、香菇、核桃等特色農產品。青島客商通過電商平臺訂購的滿滿幾十箱農產品,將從這里發出。
這座扶貧車間就是利用城陽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建設的,通過探索現金入股、土地入股、勞動力入股、生產經營入股、土地托管入股、項目資金入股的“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方式,發展種植面積達30000多畝,帶動農戶5500多戶,其中貧困戶573戶。
“東西部扶貧協作讓隴南大山里的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走向城陽、青島、山東,我們的近50種產品,每年銷售額有五六百萬元,占合作社深加工產品銷售額的三分之二。”合作社理事長鐔仲峰說,“這也讓我們有更多機會走了出去,我們到青島城陽參加了市民節、啤酒節、‘隴貨入青’等大大小小的展會20多次。”
成縣電商平臺直播。
讓貧困地區的農產品真正出村進城,不僅賣得出去,還要賣個好價錢,電商拉動消費扶貧大有可為。城陽還利用自身開放的優勢,搭平臺、塑生態,為成縣營造更多消費場景。城陽不僅設立了“隴貨入青”農特產品體驗店、銷售點,而且通過各種展銷推介、網絡直播等活動,推介成縣特色農產品。成縣已有棗夾核桃、手工掛面等30多種100多款產品,進入青島的尋常百姓家。
“我們的土蜂蜜以前都是作坊式加工,銷路窄、價格低。東西部扶貧協作中,城陽幫我們建立了合作社,通過電商平臺,土蜂蜜走出大山,通過電商平臺‘飛到了’全國各地,價格也翻了一番。”成縣二郎鄉鄉長李昆說。
2018年以來,城陽對成縣的消費扶貧額達到6000余萬元,成縣也被確定為甘肅省首批唯一全國消費扶貧試點縣。
一次發展理念上的共識
“我們是來走親戚的”,在帶隊赴成縣采訪過程中,城陽區委副書記袁瑞先時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如今,這兩家親戚因為“陽光”走得更近了。
建設“陽光城陽”,是城陽區站在新起點、推動新發展的總動員。“陽光城陽”的陽光黨建、陽光政務、陽光司法、陽光社會、陽光生活五大“陽光工程”已在成縣推廣實踐、落地開花。成縣借鑒城陽做法,創出了拆危治亂的典型經驗,得到甘肅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被國務院扶貧辦在全國推廣。
“城陽對成縣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城陽的工作理念在深深地感染、影響著我們,特別是借鑒‘陽光城陽’而來的“陽光成縣”建設,根植于我們各方面工作當中,為成縣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啟迪了我們的工作思路。”李祥說。
“陽光”灑在了以岳永彩、程騰飛為代表的成縣貧困戶身上。
今年82歲的二郎鄉武壩村貧困戶岳永彩種了一輩子地,卻還住著土墻房。利用城陽的扶貧資金,他的房子得以重修,住上了寬敞明亮的瓦房。城陽的9000元扶貧配股資金,他一年可以得到10%的分紅。加上養蜂、低保,他一年能有一萬多元的收入。
去年,33歲的成縣城關鎮寧寨村貧困戶程騰飛來到位于城陽的國恩科技打工,每月收入四五千元,還享受到青島穩崗補貼補助800元和成縣相關補貼,每年還能報銷往返兩次路費。用他樸實的話來說:“以前家里困難,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現在收入高了,要讓父母想吃啥就買啥。”
與此同時,城陽開放的視野也打開了成縣的視野。
城陽-成縣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
對外開放是城陽的傳統優勢。城陽乘打造山東對日韓開放發展橋頭堡的東風,用平臺思維做扶貧協作乘法,把區域內的開放平臺與成縣共享,助力成縣開放發展。在城陽主辦的青島世界韓商合作大會、日韓(青島)進口商品博覽會等重要節會上,都開辟了成縣專場,向國內外客商推介成縣的資源、產品。在今年剛建成的中韓交流合作“國際客廳”中,也為成縣留出專門位置,提供專業服務,全方位展示成縣特色產品、發展成果和獨特風采,利用城陽這個橋頭堡,把成縣推向國際市場。
親戚越走越親。在成縣,有一條路叫“青島路”,有一座橋叫“城陽大橋”,這些帶有青島元素、城陽印記的地理標識越來越多。無論城陽的“市民節”,還是成縣的“核桃節”,雙方都會互派代表團參加,有來有往、越走越親。2019年城陽市民節上,成縣還專門為城陽群眾奉獻了一臺以“感恩城陽、陽光共享”為主題的文藝晚會。
“山海一家親。”王波說,希望兩地交往越來越多,越走越親。要繼續努力,明確目標,把東西部扶貧協作抓實抓好,抓出成效,打造東西扶貧協作的典范和樣板。(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偉 通訊員 王作巖 文/圖)
責任編輯: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