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觀海新聞4月30日訊  由市南區委宣傳部、市南區文化和旅游局、中山路街道辦、江蘇路街道辦聯合主辦,青島郵電博物館承辦的“文博市南”公益研學課堂第三期今天在青島郵電博物館開啟。

“青島最早的電報房是什么名稱?” “哪一年建成?” “給誰使用?”上午,來自中山路街道和江蘇路街道的20名學生以及家長帶著這些疑問來到郵電博物館,跟隨研學導師開啟了一場“從烽火報警到互聯網通信”的歷史探索之旅。其中,家長和學生們通過“地下情報傳遞”的互動環節,不僅了解了電報的傳遞方法,還重溫了青島解放前夕的那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讀史可以明鑒,知古可以鑒今。本次研學項目是郵電博物館首次自主參與研學的課程開發,通過對古代通信方式的介紹,突出介紹近代電子通信方式電報、電話的發明和應用,當代通信技術移動通信、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演進等科普知識。讓青少年通過課程初步知道古代、近代通信方式的區別、電子通信方式的發明歷程,引導同學們把掌握的通信知識和郵電通信技術的應用結合起來。同時也將博物館里的紅色文化、革命文化傳播融入研學活動中,激發青少年們的愛國熱情。

“小小電報員”情報傳遞是專為這次研學課程設計的沉浸式互動體驗環節。研學老師給大家講述了解放青島的的故事,帶大家穿越到青島解放前,同學和家長分別接收到不同的任務,分組完成截獲敵軍情報、解密情報、傳遞情報等,現場氣氛非常熱烈、參與體驗感非常高。既是一堂生動有趣的紅色教育課程,又鍛煉了同學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增進了親子間的鏈接。

博物館里的文物古跡,讓同學們耳目一新。家長表示,這里展出的教學材料真實而鮮活,在博物館里尋找歷史印記,感悟中華傳統文化,對于孩子來說,不僅有趣,還有教育意義。“博物館是對孩子進‘物育’的良好場所。”(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王雷文/圖/視頻)
責任編輯:單蓓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