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歌有力量——4月15日晚間崔健線上演唱會,觀看人次超4600萬,點贊量超1.2億,冷置已久的老歌、老歌迷難得重新回到了熱搜;70后、80后歌迷與歌手之間頗為樸素的互動,更是讓人們回想起華語音樂的黃金時代:群雄逐鹿,佳作頻出,話題高熱,爭議不斷。那時候歌迷聽歌不止于聽副歌,還會背誦整張專輯;那時候沒有流量紅人,簽售的歌迷隊伍卻可以繞樓兩圈;那時候廣播電臺是聽歌的重要渠道,從經濟臺到音樂臺各家電臺都有音樂榜,港臺歌手與內地歌手還要分成兩個榜單;那時候本地歌手沙洲的唱片能壓倒周杰倫……2022年,致力于推廣華語經典歌曲的青島著名DJ立波正式退休了,青島交通廣播《流行經典》節目還在播放,那句“我是立波”響起的瞬間,老歌的力量即時抵達歌迷耳邊。從1986年和青島電臺結緣開始,立波作為國內第一批專門從事流行音樂推廣的DJ見證了華語樂壇的起起伏伏,而他的隱退也意味著一種音樂推廣精神走入了傳統序列。

整整二十年前的2002年,立波被中國輕音樂協會和《中國音樂生活報》評為“中國十大DJ”稱號。在這之前,他不僅創立了多檔備受歌迷喜愛的音樂節目,還嘗試組織了青島早期的音樂節、演唱會,從流行、搖滾、民謠到當下的民謠節、音樂節,立波與青島流行音樂的發展有著同頻、同構的過程。他不僅見證了通俗歌手、流行歌手、搖滾樂隊、嘻哈歌手的興衰,還親歷了選秀時代、偶像時代、流量時代、音樂資本時代的更迭。在立波的職業生涯里,音樂的傳播介質從老式開盤帶、卡帶、打榜碟、CD、黑膠到MP3、APP不斷變化,而歌手也通過打榜、簽售、拼盤、個唱、音樂節等各種渠道與歌迷交集。數十年發展歷程中,立波一方面將眾多具有時代特質的歌手引入青島,另一方面也將青島音樂人不斷推介給各個平臺。他的節目陪新歌漸漸變老,他的音樂也讓老歌迷不斷更新認知。一句“我是立波”,橫亙于懷舊與展望之間,蕩氣回腸。

來青島,找立波
“來青島,找立波”這句話,最早由歌手田震喊出來,逐漸成為圈內音樂人的“共識”。這一方面是因為立波屬于國內最早一批推廣原創音樂的著名DJ,另一方面在于立波的節目在青島的影響力。青島與全國歌手的對接、與熱門歌曲的對接都是以他為重要渠道,立波也曾被音樂圈譽為青島最靠譜的“地接”。1993年從四方機廠借調進青島廣播電臺時,立波已經在音樂領域打下了深厚基礎,他趕上了流行音樂的全周期:從早期的翻唱時代、西北風、民謠時代、搖滾時代到后續的選秀時代、打榜時代乃至偶像時代、網絡歌曲時代,他都有著深入的接觸。立波第一檔為青島樂迷熟悉的節目,來自青島經濟廣播電臺1995年元旦首播的“華夏原創音樂榜”,第一期的榜單包括孫國慶《梅》、戴軍《阿蓮》、輪回樂隊《愛情》等歌曲,“輪回樂隊的《愛情》在錄音棚里還沒做后期縮混,深更半夜我就在錄音棚里等著,他們拷貝了一份,我就拿走了,這首歌我們算是全國首播。”當時經濟廣播電臺另一檔黃金節目《金歌排行榜》(1992年開播)也由立波擔任編輯,兩個榜單從港臺歌曲到內地原創歌曲兼容并蓄,“上世紀九十年代港臺音樂資源很稀缺,發行唱片的公司寄來的唱片必須要去堂邑路郵局去取,還要帶著身份證登記。”立波通過個人渠道將最時興的港臺音樂引入青島,“那還是譚詠麟當紅的時代,包括彭羚、邰正宵、梁漢文等歌手新歌相繼引入,青島歌迷幾乎跟港臺同步聽到了黎明的《今夜你會不會來》,一夜醒來大街小巷都是《深秋的黎明》。”新歌一旦做到了同步,節目的走紅就成了必然,周一到周五《90分鐘流行網》每晚一個半小時的音樂推介,“聽眾來信從桌子上往下淌,我每次得用編織袋裝信從傳達室扛回辦公室。”

作為業內最早意識到原創音樂魅力的DJ之一,立波也最早接觸到了94新生代歌手。“1994年歌壇大爆發,一年之內出了兩百多盤專輯,新生代歌手陳明、高新生、林依輪,還有北京的潘勁東、校園民謠的謝東;那一年搖滾樂里的魔巖三杰把歌壇炸得亂七八糟,也是在這一年推出了《校園民謠1》,老狼就此火了。”那也是立波最忙碌的一年,“那段歷史很珍貴,一周兩個音樂榜,周一到周五每晚都有90分鐘音樂流行榜 ,談戀愛、會朋友都沒時間,我每天想的就是今晚播什么、明天播什么。”這一年立波創立了音樂訪談節目“華夏星空”,“我當時跟主任溫柔地打了個賭:我要做一檔內地歌手的采訪節目,專訪孫國慶、那英、老狼……一周做一期。領導說‘哪有那么多歌手資源?我打賭你頂多能做半年,做過半年我請你吃飯。’結果我一做做了三年半。每次我都是用那種錄音電話打到歌手家里,包括打到竇唯家里,也是1994年他剛發行新專輯《黑夢》的時候,當時竇唯剛離開黑豹樂隊,他本來不愿意接受采訪,我說‘你先別著急,咱也別考慮別的,我就是對《黑夢》比較感興趣。’”竇唯最終打回電話接受了采訪,這也是迄今罕見的竇唯專訪,一個多小時的采訪里他逐一分析了《黑夢》里收錄的《噢!乖》《從命》等單曲,并表示自己離開“黑豹”純粹是為了做一點心里想要做的音樂。在采訪中竇唯還特意跟青島歌迷打招呼,立波保留了這次采訪的錄音,還轉錄成了MP3格式珍藏。
上世紀九十年代是流行音樂的黃金時代,也是DJ這個概念最純粹、最走紅的年代。在做《華夏星空》系列訪談期間,青島聽眾漸漸熟悉了那一句自我介紹:“大家好,我是立波”。1993年6月5號,立波“代表作”《歡樂今宵》開播,晚間流行音樂節目進入了高峰期,“歡樂的時間歡樂的歌,今宵連著你和我”,《歡樂今宵》成為一個歷時十余年的當紅節目,“《歡樂今宵》午夜場每天晚上兩個小時,每周六天,我一直做到了2004年,而另一個節目《午夜相逢》也是每天兩小時,節目板塊《聽歌筆記》、《午夜情歌》都有大量的學生聽眾,那個時候我走遍了青島各大校園,跟學子們分享流行音樂。”每年六月底的畢業季,立波還推出特別節目,為大四畢業生開通熱線電話,直接把直播間連到了寢室里,“很多現在三四十歲的歌迷聊起來,都說‘當年在青島聽了不少你的節目,也毀了不少收音機。因為有時候聽著聽著就睡著了,第二天起床發現電池沒電了。’”十一年的午夜節目,加上音樂排行榜,“我是立波”貫穿了青島歌迷的上世紀九十年代,也誕生了一大批熱情的粉絲。“最狂野的時候,每晚都有近二十輛出租車等在單縣路老廣播電臺樓下,等主持人下了《午夜相逢》節目,頭車帶著主持人一起去吃烤肉,旁邊開幾桌都是熱心聽眾,結束后把我們送回家。那會兒每天直播四個小時,累,并快樂著。”

老歌手當年正繽紛
上世紀九十年代的DJ往往與華語歌手有著原始而緊密的聯系,當時的歌手新歌發布、宣傳行程、演出機會都要與各地DJ接觸,形成了相輔相成的深厚關聯。立波在業內最早將許巍的歌通過電波傳送給歌迷,“1995年‘唐朝樂隊’貝斯手張炬去世,圈內音樂人做了一檔紀念節目,這其中就有許巍的《兩天》,當時他還叫許瑋。我當時審聽的時候驚為天人,那時候他的《執著》已經被田震唱紅了,但是他自己還沒發專輯,我在電臺里把7分13秒的《兩天》完整播放了。那是許巍的歌聲在全國范圍內第一次通過廣播播出。”立波也建立起與許巍的私交,他的家成了許巍在青島的落腳點。在大紅大紫之前就辨認出歌手的未來前景,這也是資深DJ的功力,“趙雷沒有《成都》的時候我們接了趙雷的青島演出,馬條、川子、周云蓬、萬曉利還沒有走紅的時候我們做了‘民謠在路上’,包括楊嘉松、大冰、陳鴻宇的青島演出,都是超前的。所謂的前瞻性,除了個人的喜愛,還有對市場的把握度和敏感度。郝云沒有火的時候我們在青島市人民會堂也做了他的巡演,通過電臺跟歌手的互動,我們的歌迷由此看到了最好的民謠、最好的搖滾。”

隨著音樂行業的發展,DJ的角色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音樂的推介不止通過電波,還逐漸拓展到現場演出、演唱會乃至音樂節領域,一位成功的DJ也必然是一部音樂演出活歷史。“1990年亞運會會,青島就把亞運歌曲《亞洲的太陽》的演唱者侯牧人、謝津等人請到了青島,在青島體育館舉辦了一場演唱會,主辦方是當時大名鼎鼎的紅星電器。1992年潘美辰演唱會是青島第一個做公交車車身廣告的演唱會,而同年還舉辦了一場萬梓良、恬妞青島表演秀,兩人雖然不會唱歌,市場卻做得很成功。”1993年則是搖滾演唱會在青島的爆發之年,這一年元月4日,青島史上首場搖滾專場“搖滾之夜演唱會”在青島體育館上演,“唐朝”“眼鏡蛇”“指南針”等樂隊連番登臺,氣氛火爆。10月16、17日,“黑豹穿刺行動”全國巡回演唱會,體育館現場座無虛席,黑豹主唱欒樹也讓青島人倍感親切。一周后的10月23日,崔健專場演唱會也在同一場地舉行,“我是崔健,很高興我們又在青島建立了一個根據地。”三場演唱會也將搖滾的種子深埋在了青島。大紅大紫的1993年之后,1994年的趙傳青島演唱會由于定價原因票房慘淡,三場演唱會不得不減為兩場。幸虧1995年姜育恒演唱會大獲成功,重新燃起了青島市場的信心。這期間以傀儡樂隊為代表的青島本地樂隊相繼崛起,華陽路“名仕俱樂部”、大窯溝“東升迪斯科公社”、興安路“明星激光中心”、香港中路“歐森迪斯科廣場”為代表的本地演出場所也紛紛涌現,戴軍、周艷紅、張恒、黑豹、鮑家街43號、輪回樂隊紛至沓來。青島本身有著深厚的音樂文化傳統,市民們在頻密的演唱會、駐唱演出里逐漸形成自己的口味:大型演唱會在青島并不一定能成功,新興樂隊也可以贏得滿堂彩。

在世紀末華語樂壇的狂歡氣氛中,立波與音樂人的聯系越發緊密,直至2000年七月青島海洋節,立波獨力運作中山公園分會場的音樂節,堪稱原創音樂人的大聯歡。“一共21天的音樂節,除了中間一天下雨,其他場次都完成了。第一個登場的歌手是樸樹,接著是輪回樂隊、老狼、欒樹、陳明、何靜、林依輪、李慧珍、陳琳、騰格爾、韓磊、小柯、鄭鈞、朱樺、金學峰、任靜、付笛生……我在北京光簽合同簽了兩天半。”2000年也是這批音樂人的青澀期,“樸樹那一年剛出道,上臺的時候直發抖,咳嗽,他本來計劃唱四首歌,其中三首唱了兩遍,所以實際上唱了七首歌,‘既然大家這么喜歡《那些花兒》,我就再唱一遍吧。’”這期間立波最怕的就是自己生病倒下,“那個夏天歌手們都想來青島玩,昨天演完了的不想走,今天演出的肯定已經就位了,明天演出的也到車站了,我要應對三組歌手,從交通、食宿到現場演出器材。”這場盛大的音樂節最終圓滿落幕,在隨后的二十多年里,這批音樂人逐漸成為華語樂壇的中堅力量,從2005年許巍、張楚與《禮物》合輯歌手青島宣傳到田震、林依輪、阿杜、范瑋琪、樸樹青島簽售,都能感受到這場音樂節帶來的溫暖回憶。

今天你聽點什么?
2003年出現的全民選秀堪稱一道分水嶺,音樂產業由此逐漸擁抱資本,擁抱流量,而此時DJ的角色也在逐漸轉化。此前由中國輕音樂協會和《中國音樂生活報》主辦的“全國十大DJ”(2002年度)評選里,青島立波、昆明曾克、濟南楊樾、南京李強、天津王曉彤等資深DJ當選,這些熱衷于推廣原創音樂的DJ迄今仍活躍在各個領域,對音樂文化產業發揮著巨大影響力。在2003年青島廣播“十佳節目”評選里,立波主持的《歡樂今宵》《午夜相逢》雙雙入選,也驗證了聽眾的高度認可。由2003年至2010年,青島迎來了大量歌手簽售,從周杰倫、蔡依林到許巍、李宇春、張靚穎、樸樹,簽售、簽唱成為唱片公司的重要行程,也是歌手提高身價的必由之路,各種音樂榜、風云榜、總評榜也多如牛毛。在這一片繁盛的景象下,立波敏銳地意識到,音樂口味正在走向多元化,音樂內容正在快速豐富乃至膨脹,DJ的文化角色既要有推介,也要有引導、梳理、致敬、展望,從“有所為”到“有所不為”的方向轉化,因而有了《流行經典》這檔推介華語音樂經典之作的節目。

《流行經典》致力于開掘音樂背后的光芒。“我希望引領歌迷向上,把幕后的沈光遠、洪敬堯、馬兆駿等音樂人介紹給大家,把音樂背后的故事介紹給歌迷,齊秦《狼1》《狼2》為什么經典?因為有編曲大師陳志遠加持;張雨生的歌大家都知道《大海》,但你要聽《我是一棵秋天的樹》確實有點吃力,因為這是他寫給早逝的妹妹的作品。也有些歌在我的節目里聽不到,像是《大花轎》《小蘋果》。”《流行經典》這檔“收山之作”傾注了立波的心思,每天的節目編排都花費了心思,“周一的節目里要么是合輯,要么是引領向上的歌曲,比如《我的未來不是夢》開場,把一周打開。周二做溫和一點的音樂,比如姜育恒、譚詠麟的歌曲;周三一定是女歌手的合輯,比如南方二重唱、百合二重唱、東方二重唱,用來調色。周四播有特點的音樂人,比如劉錚、陳淑樺,像是陳淑樺、辛曉琪的歌好聽不好唱,要推介給的大家。周五是搖滾或者民謠,這兩個類型交替進行,這一周下來你聽的音樂類型就豐滿了。下周繼續收聽,漸漸形成一種概念。醫生下刀、廚師爆鍋收汁都有章法,我覺得做節目也是這樣,有設計感,有節奏感。”

2010年,“民謠在路上”北京首演,立波應策劃人盧中強邀請,見證了這場迄今運營時間最長的民謠演出。北京之后,青島承接了“民謠在路上”巡演首站,立波與盧中強商定了“白衣飄飄的年代”主題,蟄伏多年的沈慶在青島舞臺上重唱《青春》,歌手馬條、周云蓬、萬曉利、川子等組成了超豪華民謠陣容,開啟了青島與民謠的深厚淵源,“民謠在路上”在青島開了十三場大型演唱會,2014年在青島大劇院歌劇廳更是創下了迄今劇院演出時間最長的紀錄,火爆的現場一直嗨到了午夜12點一刻,還把當時最火的微博直播互動搬上了舞臺。盧中強“十三月”團隊2018年起入駐“即墨古城國際民謠季”,與青島的淵源再次加深。立波還參與了2021“青島麥田音樂節”的策劃,成為這一年全國最成功的音樂節之一。從老歌、老歌手推介到新音樂產業引入、新音樂類型開發,立波的音樂著力點不斷變化,用三十多年的心力為“DJ立波”這一頭銜注入了豐富的內涵。一句“我是立波”,已是青島歌迷的最大共鳴。(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首席記者 米荊玉)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