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5月13日訊 日前,在黃島海關的監管下,5管共3.1克進口藻類植物組織樣本通關放行后,運至位于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的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開展科學研究。
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是致力于開展基因科學研究,促進生物技術和全民健康事業發展的研究機構。“海關為加快進口生物樣本的通關時間,推出了‘清單式’檢疫審批監管模式,原來需要7至8天才能完成通關開展實驗,現在報關后就可以提離口岸送往實驗室?!毖芯吭簶颖救腙P業務負責人胡慶祥說。

關員在生物樣本進口企業現場調研 畢文波/攝
生物樣本是基因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推進“海洋強國”戰略,我國積極開展全球重要海洋生物資源的收集和保存,為海洋漁業種質資源育種、海洋藥物研究開發、海洋生態保護等方面提供重要支撐。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作為青島市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核心區,積極推進海洋國家基因庫建設,基因檢測用動植物及其微生物DNA/RNA等生物樣本的需求日益增加。
黃島海關在調研過程中了解到,企業及科研機構進口生物樣本種類多,需多次辦理《進境動植物檢疫許可證》,且進口一次審批一次,手續較為繁瑣,通關時效受到一定影響。
“通關時間影響生物材料的有效性。而新的審批模式,將通關時間降到了最低。”用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姍姍的話來說,誰能獲取到最新樣本,搶先做出科研成果,誰就能占領科研制高點。
為助力科研搶時間,黃島海關推出進口生物樣本“清單式”檢疫審批監管模式,根據企業年度計劃需求對進口生物樣本實施預分類,根據分類情況允許企業對一類商品一次審批,年內分批次進口,實施“清單式”匯總審批、分批核銷,解決以往種類過多需多次辦證的情況。
新模式落地后,以青島華大基因研究院為例,每年約有170批次的生物樣本需要從國外進口,企業辦理檢疫審批次數由170多次減少到每年1至2次。
除檢疫審批次數下降外,黃島海關還探索打造進口生物樣本目的地檢疫查驗模式,進一步提升進口生物樣本的通關效能。
通常狀況下,生物樣本需要用干冰進行低溫保存運輸,同時在密閉容器中進行保存,打開包裝容器取樣后需要盡快將生物樣本放在適宜溫度中保存。如果在口岸查檢現場打開容器實施查驗,物流時間、保存條件都會受到限制。
為保障生物材料活性,黃島海關聯動空港監管現場,在保證檢疫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允許貨物運輸到目的地具備存放條件的企業冷庫實施檢疫查驗,生物樣本的品質得到保障,企業也可以將進口生物樣本第一時間送到實驗室開展研究。
“海關針對生物樣本進口的創新舉措,讓生物醫藥產業開展相關科研更有信心了?!贝矶嗉移髽I生物樣本進口業務的海程邦達國際物流有限公司客戶經理孟德斌說。
今年以來,黃島海關已為轄區企業辦理了8批次、265個進口生物樣本的快速通關手續。截至目前,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已有生命醫藥健康項目16個,其中培育規模以上企業10家,年產值22億元,發展水平位列全國前列。
“下一步,我們還將持續推進進口生物樣本通關改革創新,支持海洋國家基因庫建設和海洋生物技術、藥物研究產業發展。”黃島海關企業管理處處長管恩平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蘭星 通訊員 畢文波 張力)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