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安娜蘇的藝想世界”亮相藝倉美術館,后有“克里斯汀·迪奧:夢之設計師”閃耀龍美術館西岸館——最近幾個月,時尚品牌與藝術展館的交相輝映分外奪目,這二者的聯姻近年來也正形成一道引人關注的風景線。
正于申城舉辦的“克里斯汀·迪奧:夢之設計師”展覽
時尚品牌舉辦的展覽,賺了人氣,折損了藝術性?作為藝術殿堂的美術館、博物館,為時尚品牌提供場地就是自降身價?這些或許只是偏見
時尚轉瞬即逝,藝術趨于永恒;時尚迎合市場,藝術注重自我。的確,藝術與時尚之間,似乎存在一道鴻溝。然而,它們彼此較勁的同時,又在相互滲透:藝術正變得愈發時尚,時尚又在藝術的驅動下進一步蝶變。今天,我們需要關心的,其實不是時尚與藝術究竟能否共生,而是這種共生應該怎樣帶來雙贏,帶來值得期待的全新可能。
去年復星藝術中心舉辦的“蒂芙尼180年創新藝術與鉆石珍品展”展覽,再現了電影《蒂芙尼的早餐》經典場景
在藝術殿堂邂逅時尚品牌主題展越來越不鮮見這樣的展覽越來越注重于將品牌置于藝術的“包裝”之下,潤物細無聲地贏得觀眾對其品牌價值觀的認可
國內觀眾在藝術殿堂邂逅時尚品牌主題展的記憶,可以追溯至十多年前。2008年,“菲拉格慕——不朽的傳奇”展到訪過上海當代藝術館。2009年,故宮博物院曾迎來“卡地亞珍寶藝術展”。2011年,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寶格麗——125年意大利經典設計藝術展”與登陸上海當代藝術館的“文化香奈兒”展也都堪稱現象級,給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最近三四年,這一類展覽更是層出不窮,匯成一股熱潮。單單在上海,藝倉美術館舉辦過“HELLO!MY NAME IS PAUL SMITH”“安娜蘇的藝想世界”,復星藝術中心舉辦過“蒂芙尼180年創新藝術與鉆石珍品展”“對話:浪凡130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過愛馬仕“奇境漫步”、歐米茄“她的時光”女士腕表百年臻品展……
去年于復星藝術中心舉辦的“對話:浪凡130年”展覽
值得引起關注的是,時尚品牌主題展逐漸呈現出一種趨勢:從過去較為單一、直白地回溯品牌歷史,輸出品牌價值觀,到越來越注重與藝術的碰撞,努力挖掘藝術能給品牌帶來怎樣的新可能。換而言之,這樣的展覽其實是將品牌置于更為藝術的“包裝”之下,潤物細無聲地贏得觀眾對其品牌價值觀的認可。
許多時尚品牌在主題展中巧用自身“代表色”背后的藝術張力,加深大眾對于品牌色彩的藝術聯想。2017年亮相藝倉美術館的“HELLO!MY NAME IS PAUL SMITH”展即用綺麗的粉色空間構筑充滿創意、啟發、巧思與美感的藝術世界,而包括粉色在內的鮮亮色彩正是英國輕奢品牌保羅·史密斯(Paul Smith)鐘愛的表現方式。不久前同是登陸這座美術館的“安娜蘇的藝想世界”展,則利用安娜蘇(Anna Sui)品牌標志性的大片高飽和度紫色,添加波普藝術元素,給予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
前不久于藝倉美術館舉辦的“安娜蘇的藝想世界”展
不少奢侈品牌在主題展上頗為注重藝術策展,將自身品牌內涵、文化與當代藝術相結合,為品牌延展出獨一無二的意義空間。2018年于上海展覽中心舉辦的路易威登“飛行、航行、旅行”展就是一例。許多人都知道,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的品牌內核為“生命本身就是一場旅行”。隨著19世紀科技發展極大拓展了人們的出行半徑,路易威登的生意也在這股潮流的助推下打開生面。與此相契合,展覽將路易威登不同歷史時期風格各異的設計置于旅行主題下展現,以探險精神貫穿其中,讓人恍然發覺,該品牌不斷迭代的產品原來總在滿足著不同年代旅行者探索未知的愿望。15個篇章呈現出舞臺美學的戲劇性場景,給觀眾以豐富的藝術想象。而展品中像是中國藝術家丁乙定做的圖案為自身標志性簡潔“十”字和“米”紋的硬箱,美國藝術家辛迪·舍曼定做的顏色來自其寵物鸚鵡的箱子,無不呈現藝術與時尚的跨界。
正于龍美術館西岸館舉辦的 “克里斯汀·迪奧:夢之設計師”展覽
迪奧(Dior)在上海舉辦品牌主題展,已經不下四五回了。正于龍美術館西岸館展出的“克里斯汀·迪奧:夢之設計師”,尤其讓人感知藝術對于時尚的賦能。這種賦能一方面來自迪奧與八位中國知名藝術家攜手在有限的空間中實現了品牌精神與當代藝術創作的共振,大大豐富了時尚設計的藝術內涵。例如,高偉剛為這個展覽帶來由多層木材與鏡子搭建而成的金字塔形作品《她》。這件作品形似一瓶香水,又像一襲長裙,搭配查理茲·塞隆曾穿過的經典禮服,亦在這方金色華美空間中滲透出迪奧真我香水的美好。而林天苗的《步驟》系列作品,通過聚脲、絲線、鋼條的纏繞,豐富而立體地呈現了迪奧工坊內“夢想成形”的過程。這位藝術家作品慣有的女性關照情懷,也與服裝展現女性曼妙之美的迪奧品牌產生了一種跨越時代的共鳴。賦能的另一方面,在于展覽別出心裁將側重點放在每一任品牌設計總監為品牌帶來的全新藝術靈感:馬克·博昂的端莊優雅、約翰·加里亞諾的夸張大膽、拉夫·西蒙的簡潔實用、瑪麗亞·嘉茜婭·蔻麗的自然飄逸……品牌定位共性中的藝術個性與創造力一覽無遺。
越是在奢侈品行業,營銷的要義越是在于講述故事、提供夢想、銷售靈感,創造和傳達一種熱情。在此過程中,藝術蘊含的推動力是無限的。
Prada榮宅李青個展“后窗”
時尚品牌竟然也熱衷于舉辦去品牌化的藝術展覽更加深入、純粹的藝術實踐或將為品牌賦予更豐厚的符號價值,將時尚升級為更加高大上的藝術
時尚品牌進駐藝術展館,“野心”遠不止于舉辦品牌主題展。它們正越來越多地跳出品牌及其產品,跨越時尚之界,讓自身成為藝術的源動力。看似與品牌的相關性弱了,更加深入、純粹的藝術實踐卻或將為品牌賦予更豐厚的符號價值,將時尚升級為更加高大上的藝術。
以品牌優勢為支點撬起更為廣闊、震撼的藝術故事,由此拓開的影響力不言而喻。去年寶格麗(Bvlgari)于成都博物館舉辦的“靈蛇傳奇”展、2017年尚美巴黎(Chaumet)于故宮博物院舉辦的“尚之以瓊華——始于十八世紀的珍寶藝術展”算得上其中的代表,這樣的展覽均為品牌攜手落地博物館的聯合策劃。前一個展覽橫亙東西文化,跨越上下五千年,集結來自中國、意大利、法國、英國、美國、日本、葡萄牙等逾180件以蛇和龍為意象的珍品,展現設計與創意之美。后一個展覽匯集300余件珠寶首飾,美得讓人挪不開眼,除了18世紀末至21世紀初的尚美巴黎珍寶,更有來自盧浮宮博物館、楓丹白露宮、貢比涅王宮國家博物館、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等全球17家頂級博物館的聯合助力,其中部分展品首次走出所在國、甚至首次公諸于世。
品牌的跨界藝術展覽,有時索性成為為品牌文化注入新活力的一種方式。且看古馳(Gucci)帶到上海的一系列嘗試——2015年,古馳在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舉辦的“已然/未然”展,就將創意總監Alessandro Michele的哲學思考作為命題,探討“何為當代”的概念;2018年,古馳又聯合意大利知名藝術家莫瑞吉奧·卡特蘭在余德耀美術館帶來展覽“藝術家此在”,以30余位國際藝術家的作品探討復制的創造性,原創本身如何通過復制得以長存——其實制造這樣的話題本身,又何嘗不是品牌的一種宣傳之道?曾為明珠美術館揭幕的“讀書行路:《路易威登游記》藝術展”,不見路易威登標志性的包包,倒為人們掀開該品牌鮮為人知的跨界一頁。路易威登是全球奢侈品牌中唯一擁有自己出版社的集團,《路易威登游記》是其中一項從2013年開始的出版計劃,邀請藝術家探索世界各地,進行藝術駐留、創作。這個展覽就以近300件因駐留而創作的精美藝術原作,帶領觀眾通過藝術家之眼游歷世界各地,體驗多元文化的魅力。
路易威登基金會
甚至還有一些品牌舉辦的藝術展覽,內容似乎全然去品牌化。這得說到不少奢侈品牌都已成立的藝術基金會,以贊助的方式為藝術提供發展動力。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2018年就曾于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辦展覽“陌生風景”,從其1500余件藏品中精心遴選出近100件/組標志性藝術作品。這個基金會成立于1984年,力圖發掘不為人知的年輕藝術家,向公眾展現多元、豐富的當代藝術作品。早在1990年代,中國藝術家蔡國強和黃永砯就是在這個基金會的推舉下走進歐洲藝術圈和公眾視野的。去年亮相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威尼斯建筑雙年展金獅獎得主、日本建筑師石上純也中國首次個人展覽“自由建筑”,背后推手也是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這樣的基金會運作愈發成熟,時尚品牌根莖在藝術的土壤中不斷鋪展。以普拉達基金會為例,身為主席的普拉達夫婦之外,另有藝術總監、策展人小組,以及一群由學者、史學家等人組成的委員會,可以說,這樣的基金會已經接近一個成熟的博物館語義下的策展機構。
形形色色深入涉足藝術世界的品牌實踐已經超越品牌自身的宣傳目的,而是創建了一種話語,在藝術與時尚乃至藝術與消費之間建立全新的情感聯系。誠如路易威登集團董事長Bernard Arnault所說的:“藝術推動品味;品味推動消費。”
古馳博物館
莫讓藝術殿堂淪為只剩感官刺激的時尚秀場美術館、博物館聯姻時尚品牌,需要的是碰撞融合、重塑新生,而不是彼進此退的擠壓與侵占
時尚品牌與藝術展館的聯姻,代表著彼此之間的認可。它們的牽手,足以帶來星光互照的前景。
對于美術館、博物館而言,吸引力是可觀的人氣,不菲的收入。國際大牌自有超強的“帶貨”能力,促使品牌的一眾粉絲得以“順便”走進藝術展館。早在2013年,迎來“迪奧精神”展的上海當代藝術館就以兩個月22萬人次的觀展數字創下藝展界的奇跡。全球最知名的設計博物館——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其史上最受歡迎展覽榜單前兩名,也均為品牌展,分別為2019年共吸引近60萬名觀眾的“克里斯汀·迪奧:夢之設計師”和2015年共吸引近50萬名觀眾的“亞歷山大·麥昆:野性之美”。
對于時尚品牌而言,利好更加顯而易見。除了借藝術殿堂而鍍上的文化附加值,還包括以展覽敘事、浸入體驗與觀眾建立起的情感聯系——這是一種親民的圈粉方式。畢竟,觀賞一場奢侈品牌的展覽所需的花費,相比購買奢侈品牌的一只手袋或一件成衣要輕松太多。而普通觀眾參與之后分享的觀展體驗,也能成為社交媒體上不容小覷的免費廣告。
然而值得警惕的是,時尚品牌與藝術展館的牽手,不應只迎合大眾口味,只求利益最大化。某些開進美術館、博物館的品牌展一味輸出品牌理念,囿于表面上的感官刺激,將觀眾作為“消費者”而不是與藝術對話的“欣賞者”,卻喪失了藝術內涵。這樣的展覽很可能滿足的只是大眾的獵奇、擺拍心理,吸引力只是一次性的。更有甚者,品牌直接租借藝術殿堂的場地開展發布會活動,將美術館、博物館變身品牌秀場。如此情形,與其說是“藝術與時尚的共舞”,不如稱之為“時尚對藝術空間的侵占”。當藝術殿堂成為大量商業活動的聚集地,當展陳內容隨著展陳形式一起發生變化、脫離了藝術追求與文化目的,美術館、博物館的藝術形象勢必受損,其所承擔的社會功能也會逐漸被消解。
藝術殿堂和時尚品牌合力打開雙贏的局面,主導方其實在美術館、博物館這一頭。其中,策展可被視為重要一環,通過具有思想深度、學術梳理的策展發揮專業藝術機構的引導作用,調動起藝術的力量。去年夏天卡地亞在故宮博物院辦起的“有界之外:卡地亞·故宮博物院工藝與修復特展”,就是一個令人驚艷的案例。這個展覽是卡地亞與故宮博物院的第三次合作,雙方在鐘表技藝的切磋探索中激發出靈感,令合作不斷突破本來的界限,最終以占去故宮午門全部三個展廳、總計超過800件展品的超大體量,訴說近兩個世紀來東西方在歷史、藝術、工藝、人文、珍寶層面波瀾壯闊的交流過程,呈現跨越文化的對手工藝的極致追求和藝術的創造力。
美術館、博物館與時尚品牌的靠近,也不妨成為自身有意為之、謀求競爭力的一種策略。例如,對于上海當代藝術館而言,時尚系列展覽早已成為它在跨界藝術領域的領先嘗試,由此形成自身的品牌辨識度。在這家美術館與不同世界級品牌合作的多場展覽中,人們能夠領略的不僅僅是最先鋒的時尚趨勢,更有具有深厚底蘊的時裝文化。與這一系列展覽相匹配的,還有“時尚學院”系列公共教育活動,并且打破圍繞相關展覽而舉辦的局面,形成一種常態。不少講座、研討的主題如時尚策展、可持續時尚,甚至頗有前沿性。
薩瓦托·菲拉格慕博物館
美術館、博物館與時尚品牌的合作步伐不妨慢一些,審慎一些,在保證內容藝術性的基礎上追求彼此的共同利益,以實現自身和品牌方的雙贏。惟有如此,才可能真正實現時尚與藝術的碰撞融合、重塑新生,而不是彼進此退的擠壓與侵占。(文匯報 范昕 戚新源)
責任編輯:李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