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們這個花瓶,種在地里都是活的,能繼續長葉子!”山東省青島市即墨區靈山街道東黃家莊村村民楊敬花說的“活花瓶”就是用靈山蠟桿編的。
靈山街道稻池社區是山東省最大的蠟桿集中種植基地,種植面積3000余畝,輻射7個村莊。2016年以來,稻池社區黨委創新黨組織設置形式,集聚優勢資源,成立特色作物種植、休閑農業等產業黨支部,創新引領產業發展,形成“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模式,努力使這一產業可持續發展,給廣大蠟桿種植戶帶來更大效益。

東黃家莊村村民正在給蠟桿做造型(攝影:孫鵬)
當地村民告訴人民網記者,山東省利用蠟桿制作家具是從1959年為北京人民大會堂山東廳設計室內裝飾時開始的。當時由青島第一木器廠設計制作了第一批原材料取自靈山的蠟桿家具,放置在人民大會堂山東廳的小休息室內,受到各界人士的贊賞。
東黃家莊村是靈山街道蠟桿種植面積較大的村莊,現種植小葉蠟桿1000多畝。2016年以來,由于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這一傳統產品逐漸不能順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出現供大于求現象,導致蠟桿價格一路下滑,有的種植戶甚至要毀林還耕。
針對這一局面,東黃家莊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先后注冊成立了三個蠟桿種植專業合作社,全體村民實行入股分紅的方式,對蠟桿進行深加工。他們聘請園藝專家、技師等專業技術人員,把蠟桿進行藝術造型,編制出綠色長廊、花瓶和甬道等造型,研發高附加值的蠟桿工藝品,同時對蠟桿葉進行深加工,生產靈山特色蠟桿芽茶。

用蠟桿制作的花架和搖椅(攝影:孫鵬)
靈山街道還積極引導村莊發展特色種植、養殖,打造旅游觀光休閑農業,打造知了猴、蠟桿蘑菇等林下特色產業,加工生產東黃蠟桿烤雞。依托滿園春、佰福田等家庭農場,發展培育火龍果、藍莓、秋月梨、草莓等水果種植、采摘特色產業。積極探索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民宿、農家宴、鄉村觀光旅游等產業發展新模式,不斷壯大村莊集體經濟收入。蠟桿產業的發展也為村莊貧困戶提供了就業機會,引領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人民網記者 孫林 通訊員 孫鵬 李叢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