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耕耘忙 海味裝滿艙
鱸魚、大黃魚、黑頭魚、牡蠣……田橫島海洋荒地蝶變“藍色糧倉”
隨著一網下去,一條條鮮活的鱸魚被捕撈上岸,隨后被運往青島的各大市場,走上市民的餐桌……近日,田橫島東南海域國信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眾多魚類陸續開始收獲,周長90米的深水抗風浪大網箱養殖魚類年產225噸。 5月26日,記者在位于田橫島省級旅游度假區山東頭的國信海洋牧場看到,這里一派收獲繁忙的景象。

人工魚礁建設。
【探訪】
萬斤鱸魚“游”上餐桌
5月26日上午,記者驅車來到國家級海洋牧場——即墨區田橫島省級旅游度假區山東頭附近海域看到,一艘養殖船將數千斤鱸魚運抵岸邊,立即放入充氧的暫養池內等待運往市場。剛剛從海洋牧場捕撈回來的這些鱸魚,每條重量大約在兩斤左右。
“這些鱸魚最明顯的特征就是‘運動型’。因為這些魚從小就被投放進深水大網箱,除了喂投一些鮮料外,在后續一年左右的生長周期里,它們要在近乎野生的海洋生態環境里生長,不斷地隨海水和潮流運動,所以體型瘦長優美,肉質細膩結實,口感嫩滑鮮美,媲美野生品質。”田橫島東南海域國信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生產總監沈智賓說。
據介紹,這次鱸魚收獲超過萬斤,對于處在休漁期的青島水產市場來說是很好的補充。這段時間國信海洋牧場的工作人員會根據市場的需求,每天不斷從距離海岸數海里的深水抗風浪大網箱內捕撈,源源不斷地運往各大市場。據介紹,除了鱸魚外,還有大黃魚、許氏平鲉(黑頭魚)和大牡蠣等也大量銷往市場。
近年來國家大力扶持海洋牧場建設,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墾“海洋荒地”。在田橫島附近的這片海域上,國信海洋牧場應運而生。

深海網箱養殖。
田橫島東南海域國信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技術品控部經理陳昭廷介紹,“這個大網箱周長90米,就像是在深海中為魚類建了一個家園一樣,讓這些魚兒在自然的環境中生長。在生長過程中,它們和野生魚類一樣,會抵抗大風大浪等惡劣的自然環境。”為了保障這個“家”的安全,技術工作人員在這里一呆就是一周甚至半個多月不能回家。目前建成的15口90米周長深水抗風浪網箱,針對田橫海域淤泥層深、風大流急等特點,采取提高網箱制造管材的厚度、增加纜繩長度、使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無結網衣等措施,提高了深水抗風浪網箱配置。
【優勢】
“糧倉”年產貝類3000噸
據介紹,國信海洋牧場主營筏式養殖、網箱養殖、底播增殖和人工魚礁四大部分,不僅魚類品種眾多,而且貝類養殖也呈多元化發展勢態,產品有牡蠣、許氏平鲉、海鱸魚、魁蚶等。
“海洋牧場剛剛投放完牡蠣苗,這個品種來自乳山,明年青島市民就可以吃到這批大牡蠣了。 ”記者在海洋牧場碼頭看到,現在處于牡蠣的收獲季,作為青島的主要養殖產業,牡蠣是青島人最喜歡吃的貝類海鮮之一。尤其是在休漁期內,市場需求量很大,國信海洋牧場也是瞄準這一市場,多年來一直不斷引進優質品種,改善提高本地水產養殖品質,讓市民的餐桌更加豐富。
據介紹,國信海洋牧場目前建成并投入使用1700臺抗風浪筏架系統,根據海域特點打造適宜的高配設施,筏架采用雙橛纜加石頭包加固的方式進行固定,浮繩采用26mm聚乙烯繩纜,有效保證了養殖產品的安全。
田橫島東南海域國信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總經理張璐介紹,得益于田橫島巉山灣獨特的海洋資源優勢,養殖產品具備極高的食用品質和營養價值,養殖 “海大一號”“海大二號”“海大三號”、三倍體單體牡蠣等多個優質貝類品種,牡蠣細膩爽脆、鮮甜味美,品質堪比“吉拉多”。貝類年產3000噸,養殖狀態良好,口感細膩爽脆、鮮甜味美。

底播放苗。
【亮點】
人工魚礁修復海洋生態
開墾“藍色糧倉”是一個卓見成效的模式。記者了解到,除了養殖近似野生的魚類、貝類海鮮外,青島國信集團也采取相應措施進行海洋生態保護和修復。記者了解到,兩年前,國信海洋牧場就已經開始了人工魚礁建設工程,取得了很大成效。
“2020年建成的人工魚礁一期項目,投放方型混凝土構件礁4000個,共計約3.2萬空方,現在魚礁區已經‘入住’了許多魚類。配套底播增殖區已完成一期與二期魁蚶苗種近5億粒海上投放。計劃后續開展人工魚礁二期項目,并配備船載水下剖面監測系統。 ”沈智賓介紹,“人工魚礁區就是為了改善海域生態環境,營造海洋生物棲息的良好環境,為魚類等提供繁殖、生長、索餌和庇敵的場所,達到保護、增殖和提高漁獲量的目的。在海洋資源相對貧瘠的海域,因地制宜并有計劃地投放一定數量的礁體,隨著礁體表面逐漸附著藻類等海洋生物,這里的生態環境會逐漸恢復,進而吸引、聚集各種魚類至此。 ”
對海洋牧場來說,如果經營好它的生態圈,自然界里的魚類就會源源不斷地來這里繁衍棲息,那時海洋牧場就像一塊“聚寶盆”,迎來魚蝦滿艙的豐收。
/延伸/
青島建成16處“藍色糧倉”
記者了解到,國信海洋牧場青島國信集團“走進深藍”海洋三產融合發展先導區規劃的重要產業布局,包含筏式養殖、網箱養殖、底播養殖、人工魚礁四大養殖業態,目前擁有確權海域約3萬余畝。秉承“科技+資本+產業”發展路徑,依托即墨區陸、海、島、港、灣、礁的自然稟賦,聯合海洋國家實驗室、中國海洋大學、黃海水產研究所、中科院海洋所、中規院、同濟規劃院等國內頂尖科研及設計單位合作,通過持續的科學論證、養殖配套升級、養殖模式優化、產品溯源管理等方式,高標準開展項目綜合規劃及產業策劃,先后獲評 “農業部健康養殖示范場”、“省級海洋牧場示范區”與“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稱號。
田橫島東南海域國信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是青島海洋牧場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從東部的田橫島,到西部的齋堂島,海洋牧場猶如一個個 “糧倉”,藏身于蔚藍色的大海之中。記者了解到,青島市擁有1.2萬平方公里海域、817公里海岸線和120個海島,海洋資源十分豐富,自2009年開始規模性發展海洋牧場,經過12年推進,目前青島市已有23處海洋牧場,其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16處,占全國1/9,使用海域總面積超1.2萬公頃,青島海洋牧場建設走在了全國前列。當前,青島正努力打造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藍色糧倉”,為全國開展海洋牧場建設提供“青島樣板”,助力海洋強國、海洋強省建設。近年來,青島市把海洋牧場建設上升到戰略高度,不斷完善政策配套,破解各種難題,給海洋牧場建設提供了強力支持,嶗山灣、田橫島、大公島、鳳凰島、朝連島、靈山島和齋堂島七大海洋牧場集群蓬勃發展。(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康曉歡)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