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年5月30日
地點: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海拔3860米)
天氣:8℃/23℃ 多云
這篇日記,歸始于6500萬年前那次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大碰撞。曾經的海洋變成廣闊的高原,形成了地球上最高、最厚、最年輕的青藏高原。這里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可與南極北極并列,被稱為“地球第三極”。世界上全部14座8000米級山峰、絕大多數的7000米級山峰、數不盡數的5000-6000米級山峰雄居高原之上,它們簇擁著海拔高達8848.86米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
就在珠峰腳下,一直流傳著海螺化石的傳說。上個月,我被抽調到了日喀則市委宣傳部,與來自日喀則市各處的新同事們組成重大主題報道小組,開始了兩頭跑的工作。剛過五一假期,我們接到了第一個緊急任務,立即出發前往定日縣,尋找珠峰腳下的海螺化石。說是珠峰腳下,其實并不在珠峰所在的扎西宗鄉,而是在珠峰之外的另一個鄉,這里距離珠峰超過100公里,也看不到珠峰,但卻是少有的能發現化石的地方。
定日縣發現展示的海螺和菊石化石。
我們的組合看似奇怪,卻又有其共通之處。組長是日喀則市廣播電視臺副臺長、日喀則報總編輯何勝科,一位在藏快20年的資深媒體人,成員除了我,還有來自日喀則市人大的高曉瑜,原先在四川廣播電視臺康巴衛視的編導,一位有著豐富導演經驗的姑娘,為了愛情從海拔只有500米的成都奔赴2000公里外、海拔近4000米的日喀則;來自日喀則廣播電視臺新媒體部的老記者張沖,視頻后期特別厲害的新媒體人,我們之前就在工作中結識;來自江孜縣融媒體中心的加措,一位特別踏實、特別能干、特別能吃苦的藏族小伙子,不管是相機、攝像機還是無人機,都玩得超溜。
第一場拍攝完成后四人小組在山谷中合影。
就這樣,我們一沒寫完腳本、二沒完全準備就踏上了去定日縣的路。雖然我們互相幾乎是初次見面,但因為共同的目標和共同的媒體經歷走在了一起,相處起來出奇得愉快。加上吃苦耐勞、技術超群的駕駛員尼瑪次仁,我們一路跋涉,我們一路向往,我們不俱風雪,我們不可阻擋,我們腳踏七彩霞光,我們把夢想扛在肩上,在定日縣整整跑了4天。終于,時隔兩億年后,我們在珠峰腳下的大山深處,與散落在山谷中的海螺化石相遇。難忘在海拔近5000米的加措鄉拍攝珠峰落日時那凌冽的寒風;難忘在海拔4300米的定日縣白壩鎮的賓館里睡夢中憋醒的經歷;難忘在拍攝了一天回到賓館后,我們還要布置場景拍攝化石特寫的歡樂;難忘曉瑜連夜撰寫腳本,第二天我們湊在一起商量拍攝細節的情形;難忘張沖在返程后還要連夜加班制作視頻的勤勞;難忘加措奔跑在海拔5000米以上的加措拉山口、加烏拉山口那讓人感動的身影。
在海拔近5000米的加措鄉冒著寒風拍攝落日。
現在,“探秘珠峰”系列第一集《化石的秘密》已經正式發布,請觀看我們用鏡頭解開的珠峰腳下的化石秘密。曉瑜、沖哥、加措,你們是最棒的?。。ㄇ鄭u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建亮)
“探秘珠峰”系列第一集《化石的秘密》 作者:王建亮 張沖 高曉瑜 加措。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