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經百年,“釀造”啤酒與城市的不解之緣,見證近代民族啤酒工業發展——
青啤老建筑:孕育令人陶醉的酒香
當游客走進登州路56號青島啤酒博物館參觀時,講解員們會將他們帶到一處沙盤前,這里復原了1903年青啤博物館的前身。“模型場景復原后的啤酒廠以煙囪為界限,左邊的三棟建筑是德國人居住辦公的區域,右邊的幾棟樓是當時的生產車間。”這些建筑是青島啤酒廠早期建筑,古樸紅磚構筑的圍墻作為聯系古今的橋梁,比較完整地勾畫出了青島啤酒初創時期的歷史圖景。
青島啤酒廠第一批建筑是在1904年秋天竣工并投入使用的,由克姆尼茨市德國機械廠負責設計,漢堡施密特公司施工興建。廠內建筑共兩幢,皆是德國三段式建筑,包括一棟兩層小樓的辦公樓,一棟體量較大的糖化大樓。兩樓之間,還建有一座單層門房和一根高約20米的煙囪,糖化大樓東側還建有一座白色小樓,主要做發酵和過濾使用,糖化樓北側還建有一座單層的儲酒庫,開辦啤酒廠所需的主要設施一應俱全。

青島啤酒博物館外景。
青島啤酒廠早期建筑采用紅坡屋頂形式,外部以清水磚墻為主,局部外突,山墻呈曲線狀,是典型的德國青年派風格。在細部特征和裝飾方面受到青年派風格的影響,特別是門、窗、外墻裝飾等元素,門窗頂部大多起紅磚弓形拱券,拱頂中心外凸砌磚,并在窗拱上部施以淺色灰墁分隔裝飾,側面山墻上有外露木托架支撐屋架。這些紅瓦紅墻的建筑風格也受到了當時歐洲傳統啤酒坊的影響。同時期德國本土酒廠,如漢諾威、明斯特的啤酒廠廠房,都是采用19世紀下半葉德國釀酒廠房流行的建造方式,桁架雙坡屋頂,清水紅磚墻承重,整體呈現堅固厚重特點。2006年5月,青島啤酒廠早期建筑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沿著木制樓梯走進歷經百年風雨的老建筑,時間積淀的歷史撲面而來。青島啤酒近120年的發展歷史正好也是青島這座城市滄桑巨變、激情勃發的歷史。1897年德軍占領青島,翌年,德國政府強迫清政府簽署了《膠澳租借條約》。1903年8月15日,由英、德共同出資40萬墨西哥銀元在青島建立了“日爾曼啤酒公司青島股份公司”(即青島啤酒廠前身),年設置能力2000噸,這是中國建廠最早的啤酒生產企業,登州路56號自此成為青島啤酒的發源地。此后歷經一個世紀,這個廠區先后在德國、日本、民國政府之間幾度易手,終于在1945年8月15日回到中國人手中,更名為青島啤酒廠。1949年6月青島解放,工廣由青島市人民政府接管,名稱變更為“國營青島啤酒廠”。
正如博物館二層小樓下種植的青島市第一棵“爬墻虎”每年都會迎來翠綠的新生,進入新世紀,這兩幢紅色廠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又被賦予了新的使命。2003年8月15日,青島啤酒百年華誕之日,青啤博物館落成開放,早期的辦公樓、宿舍樓和糖化大樓及門房都保存下來,構成了現今青島啤酒博物館的主要館舍。博物館展出面積6000多平方米,共分為百年歷史和文化、生產工藝、多功能區三個參觀游覽區域,是國內首家、國際一流的專業啤酒博物館。
相對于青啤百年的歷史,青島啤酒博物館還只是一個新生兒,但館內陳列著的卻是青島啤酒沉浮百年的交響和中國近代民族啤酒工業發展的縮影。館內收藏了自1903年建廠以來珍貴的歷史照片和物件,中國啤酒工業的百年發展歷史觸手可及。場館內部還保留了生產啤酒所用到的糖化爐與發電機,是中國近現代工業技術發展的重要物證,并通過布景還原了老實驗室和工人翻麥芽的勞動場景,直觀展現了青島早期啤酒廠的車間面貌和生產流程。游客行走于其中,會感受到歷史感、文化厚重感,與此同時還可以在此看到時下最新的、現代化的過濾、包裝生產線,在同一個地點,通過新舊對比,體驗青島啤酒的百年魅力。
完整、豐富的文物與人文,沉淀出青島啤酒豐厚的底蘊和內涵,也讓青島啤酒博物館在中國的酒類博物館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工業旅游的旗幟”。
青島啤酒廠早期建筑不僅融入到城市風貌和歷史文化之中,更融入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中。在描述青島這座旅游城市的文字中,有兩句讓人印象深刻:一是康有為筆下的“紅瓦綠樹、碧海藍天”;再一個便是青島人都認可的“青島有兩種泡沫,一種是大海的泡沫,一種是啤酒的泡沫,兩種泡沫皆讓人陶醉”,道出了啤酒與這座城市的不解之緣。
初夏時節,步行在登州路上,發酵后的“麥香”和著“酒香”洋洋灑灑、沁人心脾,登州路與青島啤酒廠早期建筑互為依托,現已成為了啤酒一條街。矗立在登州路上的這兩幢紅色建筑,孕育了青島啤酒近120年的歷史,更迭著青島啤酒文化與世界啤酒文化的發展與融合,凝聚著中國近現代民族啤酒事業的發展史。(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張芝萌)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