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8日訊 2020諾貝爾文學獎于北京時間10月8日19時正式揭曉,來自美國的詩人露易絲·格麗克獲獎,獲獎理由是“因為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這是繼2016年鮑勃·迪倫之后諾獎再次頒給詩人,對于國內讀者來說,格麗克這個詩人比較冷門,連她的詩集《月光的合金》中文譯者柳向陽都表示:太意外了,她實在是一個很小眾的詩人。

露易絲·格麗克1943年生于美國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從1968年她先后創作了11本詩集,1993年憑借詩集《野鳶尾》獲得了普利策文學獎。她的詩歌帶有強烈的女性風格,經歷過厭食癥的折磨,她的作品關注生命、死亡、情愛,聚焦文學與哲學的終極命題。島城女詩人桂魚也是格麗克的忠實讀者,“三年前我在良友書坊進了格麗克的兩本詩集,一本也沒賣出去。她在國內算是冷門詩人,跟2019年獲諾貝爾獎的漢德克一模一樣,不過漢德克的作品很硬核,很難懂,而格麗克的詩歌比較容易理解。”桂魚介紹,格麗克的詩歌非常寂靜,擅長貼近自然,通過對田野和自然的描寫來展現內心牽絆,“她的詩歌屬于向內的書寫,自觀表達。”諾獎揭曉后,格麗克的詩集瞬間在網絡上售賣一空,桂魚對柳向陽的譯本很贊賞,“她的詩非常柔,中文譯本很了不起,傳遞了柔而不膩的感覺,從詩歌里帶出大的人生觀。她的詩歌跟傳奇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是一系的,對詩歌稍有涉獵的讀者會發現她的詩很好懂,既是看不懂,站在文字的門檻上也能被它文字的模樣打動。”

諾獎揭曉前,外界照例把昆德拉、村上春樹等諾貝爾獎失意作家拿出來推薦一番。在桂魚看來,諾貝爾獎近年來不再垂青那些享譽已久、全球銷量很好的作家,而是把那些寫的好但沒有收到關注的作家推給讀者,從2018年獲獎女作家奧爾加·托卡爾丘克到2020年的露易絲·格麗克,都是這個思路的體現。“以前的諾獎像是終身成就獎,門羅八十多歲才獲獎;而石黑一雄(2017年獲獎)開始,諾獎‘年輕化’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了。”這種“年輕化”并不限于年齡,更多的是指資歷上的“年輕”;那些被各種熱門榜單忽略的優秀作家成為諾獎獲得者,鼓勵更多作家投入這項艱苦漫長的精神勞作。(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米荊玉)
責任編輯:劉聰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