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觀海新聞6月12日訊 近日,青島農業大學王寶維教授,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科技特派團--云南東川團水禽產業組組長、青島農業大學張名愛正高級實驗師,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昆明綜合實驗站站長信愛國研究員及常志順、元正菊2名團隊成員到云南省東川區開展產業調研幫扶工作,助力鄉村振興,穩固脫貧成果。
經過調查,科技特派員認為,在云南東川深山區養鵝,具有天然山區屏障條件,溫度適宜,產品屬于有機食品,具有廣闊市場發展前景。利用山區資源優勢,采用農牧結合、種草養鵝、林地養鵝等模式也有利于生態良性循環,對恢復礦區生態具有重要意義。而通過鵝產品深加工,增加產品附加值,可以讓養殖戶有一個穩定的收入。
針對鵝飼料成本高的問題,王寶維提出應充分利用山區優勢,采用農牧結合模式,推廣使用種草養鵝和非糧飼料利用技術,根據高原不同地域土質特點,試驗種植苜蓿草、狼尾草、皇竹草和構樹等牧草品種,篩選出適宜當地氣候和土質條件的牧草品種,并將該模式復制推廣;同時建議開展鵝非糧飼料發酵利用技術成果轉化,充分利用果渣、菌棒等農副產品加工下腳料,進一步降低種鵝飼養成本。
針對養殖基地疫病防控技術落后,深山區禽病防治專家缺乏、疫病風險較大的問題,考察團決定由云南省畜牧獸醫科學院養禽與禽病研究所承擔今后該地區疫病監測防控工作,定期對鵝的健康狀態進行測評,減少疫病的發生,為高原山區禽病防控提供技術保障。考察期間信愛國團隊對基地的鵝開展了血樣采集,對該鵝群免疫抗體效價進行監測。
高原山區磨盤山村有4棟遺棄的種兔養殖大棚,且種植了部分皇竹草。實地考察后,王寶維向村民詳細介紹了利用廢棄種兔養殖場設施改建鵝舍的想法、做法以及如何飼養商品鵝,通過養鵝經驗和案例介紹,消除村民養鵝疫病防控、毛鵝銷售和經營風險等問題;同時為了便于指導村民養鵝技術與磨盤山村村民當場建立了微信群,隨時解答村民養鵝疑難問題;特派團專家們建議做出通俗易懂的養鵝明白紙,便于村民閱讀。村書記表示,村干部會先帶頭進行小規模飼養商品鵝。
為了進一步做好水禽服務團協調工作,張名愛和王寶維還前往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昆明綜合實驗站所在單位云南省畜牧獸醫科學與養禽與禽病研究所進行技術交流。通過崗站對接,討論了下一步合作機制。(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趙黎)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