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競爭歸根結底是產業的競爭。特別是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產業鏈和供應鏈遭受沖擊、新一輪科技競爭全面展開的當下,一座城市能否在現代產業體系的打造中先行一步,將直接決定城市發展的能級和競爭的態勢。也正因為如此,在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上,錨定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青島,在重點打造的“六個城市”中,將打造現代產業先行城市擺在了首位。
而要加快打造現代產業先行城市,最核心的就是要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回溯青島發展的進程,我們可以清晰看到,這座城市一次次的向上躍遷,總是與海爾、海信、青啤等一大批優秀企業的異軍突起相伴隨。 工業化之初“上青天”格局的奠定,離不開紡織企業的獨領風騷;改革開放初期“學上海、趕大連”城市不斷進位爭先,則與“五朵金花”為代表的品牌企業崛起互為表里;步入新時代,城市經濟總量歷史性地突破1.4萬億元,與此相應的是市場主體創紀錄地突破200萬……
回到當下的語境,“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讓經濟承壓,我們也同時看到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如龐大的經濟體量、超大市場規模、完整的工業體系、完備的供應鏈和產業配套能力,等等。依靠這種韌性,中國經濟列車保持了穩健運行。不過我們更要看到,這種可貴的韌性正是得益于改革開放40多年來企業主體地位的不斷彰顯,而這些韌性要在未來抵御風險的過程中發揮得淋漓盡致,要成為推動經濟穿越周期的主要支撐,說到底還是要靠企業能動性和創造性的充分發揮。
要敢于“彎道超車”。應該承認,當下環境的諸多不確定性某種程度上讓很多企業覺得困頓和不安,但是隨著產業變革加劇,我們同樣擁有著“彎道超車”的寶貴機遇。就在不久前的5月28日,海爾牽頭制定的全球首個工業互聯網系統功能架構國際標準通過了國際電工委員會的認定,實現了中國企業在工業互聯網標準層面的一次“逆襲”。因此,只要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始終做創新發展的探索者、組織者、引領者,發揮科技創新優勢,加強技術創新,加大研發投入,著力解決“卡脖子”問題,我們就一定會實現關鍵技術突破,直接占據全球產業鏈和價值鏈高端,發展形成高端、高新、高效為主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要有“鏈”式思維。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方式是以產業鏈為基礎,企業一定要在產業鏈上尋找定位、發揮作用。根據自身特點,青島確立了24條重點打造的產業鏈,這24條產業鏈就是青島現代產業體系的主體。青島的龍頭、骨干企業要當好“鏈主”,要積極吸引集聚更多產業鏈項目和要素,完善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模式,打造優勢產業集群。特別是要發揮國家級創新中心的作用,加大研發投入,聚力引進更多高端人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產業發展不斷注入動力源泉。同時,“鏈主”企業在聚焦主業保持定力的同時,也要與時俱進發展新經濟,加強產業創新,科學布局新興產業,不斷引領產業轉型升級。
有為政府要積極作為。有為政府才能催生有效市場,企業的主體作用要充分發揮,離不開政府對優良發展環境的營造。也正因為如此,青島的決策層以“鏈長”的身份更直接、更深入地參與到24條產業鏈的打造之中。各級各部門要認真落實領導干部聯系服務企業制度,切實抓好助企紓困政策措施落地落實,讓市場主體應享盡享快享。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強化各類要素保障,支持骨干企業實施倍增計劃,推動企業進一步做強做大。要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厚植企業家成長的沃土,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等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挑戰嚴峻、機遇空前。惟有奮斗、實干,我們才能在時代的舞臺上不斷書寫出屬于自己的新傳奇。(青島日報評論員)
青島日報2022年6月13日1版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