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份很有說服力的報告。
近日,中國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中國唯一的國家層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綜合性服務機構)發布《2021年度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報告》。
報告選取4個直轄市、5個計劃單列市和27個省會城市,共計36個典型城市作為評估對象,以上一年度統計數據為基礎,由第三方機構獨立開展評估。

本次評估指標體系共由5個一級指標(市場環境、法治環境、融資環境、創新環境、政策環境)、21個二級指標和37個三級指標構成。
累計對超過3.5萬家企業開展網上問卷調查、檢索40萬條信息、赴20個城市實地調研、召開20場部門座談會、與400多家企業進行“一對一”訪談交流,實地調研30余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6個政務服務中心,獲取了大量客觀詳實數據。
評估總體情況顯示,從綜合得分看,上海、深圳、廣州、北京、南京、杭州、寧波、廈門、成都、天津位居前十。青島以63.43分位列第11位、北方地區第3位,全國排名較上年大幅提高6個位次。

從得分提高幅度看,拉薩、呼和浩特、大連、石家莊、鄭州、青島、貴陽、南寧、濟南、武漢位居前十。青島以15.2%的增幅位列第6位。
其中,青島市場環境評估得分64.22分,連續兩年位列北方地區第一。
報告在總結36城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的經驗做法時,多次“點名”青島——
青島市在全國率先建立中小企業統計監測體系,及時跟進和反映企業發展狀況;
青島市通過“民營經濟創意會”打造“政策配套齊全、金融資本助力、應用場景開放、資源充分對接”的項目落地閉環生態,完善全流程服務,推動創意項目落地生根;
……
市場主體是穩定經濟基本盤的重要基礎。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是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創新創業的重要力量,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的關鍵環節。
相較于大型企業,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弱,需要更多的關注和呵護,尤其是在當下不確定性日益增加的不利形勢下。
“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就像是一面鏡子,可以照見好的做法和不足之處。青島能夠頻頻拿到高分,表明做法對路子了,成效讓廣大中小企業感受到了。
這一票,是肯定,也是勉勵。好上要加好,還不夠好的,要迎頭趕上。
01、“關鍵多數”
這是一個極其龐大的、事關國運的群體。
截至2021年年末,我國市場主體總數達1.5億戶。其中,企業超過4600萬戶,99%以上的企業是中小企業。按照這一比例計算,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已經突破4500萬戶。
它們在國民經濟運行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我國中小企業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和90%以上的企業數量。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5月23日,青島實有各類市場主體突破200萬戶。其中,民營市場主體占全市市場主體總量超98%,民營企業(絕大多數是中小企業)占全市實有企業總量超95%。
民營企業對青島的貢獻度不斷提升,可以概括為“996668”——市場主體占比超九成,企業數量占比超九成,民間投資占比超六成,進出口占比超六成,稅收占比超六成,吸納就業占比超八成。
中小企業富有活力、善于創新、經營靈活、反應敏捷,是支撐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繁榮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增強經濟韌性、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
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已成為青島經濟發展名副其實的主力軍,是青島面向未來的最大底氣,是實現新的城市夢想最強大的“筑夢者”。
當前,青島把實體經濟作為發展經濟的著力點,實施三年行動,推動實體經濟振興發展。要振興發展實體經濟,必須鞏固好、發揮好企業的主體地位。
青島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堅持企業帶動,實施重點企業倍增工程、中小企業育苗工程、新一代“青島金花”培育行動,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培育一大批優秀中小企業。
當前,青島正實施“沃土計劃”,滾動培育一批雛鷹、瞪羚、獨角獸和隱形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努力實現“三個倍增”,其中之一就是實現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倍增。
穩住中小企業這個“關鍵多數”,青島就能穩住經濟基本盤。
02、何以蟬聯
一直以來,北方地區的營商環境還有很多短板和不足。
這從《2021年度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報告》中可以窺見一斑:在綜合得分十強中,只有北京、天津兩個北方城市上榜;在市場環境得分前十位中,只有一個北方城市上榜。
青島的表現值得一提:在綜合得分上,青島的得分從上一年度的55.06分提高到63.43分,排名從第17位大幅提高到第11位;提高幅度為15.2%,在36個典型城市中排名第6位。
在市場環境得分上,青島正是那個唯一上榜的北方城市。這也是青島連續第二年蟬聯這一位置。與此同時,青島在36城中的排名從上年的第8位上升至第7位,穩居全國第一梯隊。

市場環境是企業作為市場主體賴以生存的土壤。穩住市場主體,增加發展信心,離不開穩定透明可預期的市場環境。穩定透明可預期的市場環境有助于市場平穩、投資穩定,讓市場主體有所遵循,能夠放心放手發展。
青島市場環境得分較高,主要源于在放寬市場準入、增強要素保障、提升政務服務水平、市場主體增長迅速、公平競爭環境營造等方面的努力和成效。
好的市場環境要做到兼顧平等與公平。
作為市場主體,中小企業渴望與大企業一樣平等進入市場,平等參與競爭。但中小企業實力有限,抗風險能力不如大企業,如果簡單一刀切,用規?;蛘哔Y質作為準入門檻,那就顯失公平。
青島采取的做法是,全面實施負面清單“非禁即入”,清理違規設立的準入許可和隱形門檻、違規負面清單;創新項目咨詢評估市場化模式,對政府投資項目審批、企業投資項目核準等審批事項的咨詢評估服務放開單一市場,引入社會資源和競爭機制,等等。
近日,青島多部門聯合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做好穩外資促發展工作的若干措施》明確提出,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給予外資企業國民待遇,嚴禁對外資企業跨區域經營或遷移設置障礙,不得設置不合理和歧視性的準入條件。
好的營商環境就像陽光、水和空氣,乃生長繁榮之根本。近年來,青島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加快政府職能轉變、促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抓緊抓實。

去年10月,青島聚焦辦事方便、法治公平、成本競爭力強、宜居宜業四個重點領域,發布營商環境優化提升行動方案,推出46條創新突破政策,提出服務企業、自然人、項目建設、創新創業“四個全生命周期”,提升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數字化、專業化、品牌化“六種服務能力”,推動青島營商環境進入全國前列。46項創新舉措中,13項全國領先,8項北方領先,7項省內領先。
在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21年度“萬家民營企業評營商環境”調查結果中,青島成功入選營商環境最好的十個城市;在《中國地方政府互聯網服務能力發展報告(2021)》中,青島居全國第五,與北上深廣共同位列領先發展類梯隊中的A+等級。
03、拉高標桿
疫情疊加多重因素影響,中小企業經濟運行受到較大沖擊,成本難降、融資難求、訂單難找等成為制約不少中小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的難點堵點。
市場主體是經濟的力量載體,保市場主體就是保社會生產力。青島要穩住經濟基本盤,必須首先穩住中小企業。

對照此次發布的《2021年度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報告》,青島不少做法值得肯定,同時,也有不少短板和不足急需補齊。
比如,“政策環境”還需要進一步優化。報告中的“政策環境”指標,由組織領導、財政支持、服務促進、企業培育、政策落實5個二級指標構成。評估顯示,上海、廣州、北京、杭州、寧波得分居前5位。 青島得分為71.7分,排名第20位,位于36城中游水平,與先進城市相比還有不小差距。
再來看“法治環境”。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近年來,青島在法治環境建設上下了不少功夫,法治青島建設不斷深化。在這份報告中,青島法治環境得分為82.53分,得分不算低,但排名僅列第17位。這表明,各地都在發力法治環境建設,青島還需要再發力。
兩天前召開的全市政法機關服務保障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聯席會議第一次(擴大)會議上,審議通過了《全市政法機關服務保障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優化法治營商環境二十五條措施》,包含營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依法保護企業和企業家合法權益、深入推進政法“放管服”改革四方面25條具體措施。
此外,青島“融資環境”得分51.42分,排名第12位;“創新環境”得分47.28分,排名第11位。無論是得分,還是排名,都還有提升的空間。
即便是排名最好的“市場環境”,對標先進城市,也還有不少需要提升的地方。眼下,市場化思維正在融入青島的血液,逐漸成為“下意識”。但也要看到,還有不少人仍習慣用行政手段、行政命令來推進工作,不懂得尊重市場規律,不善于運用市場規律。
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青島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營商環境仍需提升,要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務環境、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保障有力的要素環境、和諧穩定的人文環境、公開透明的法治環境、優質溫馨的服務環境。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企業“投”出來的這份榜單為鏡,可以肯定經驗,也可以照見不足。拉高標桿,做得更好,讓中小企業更有獲得感,就能穩住市場主體,贏得更多城市合伙人。
作者 | 觀象君 編輯 | 疾風

往期精彩內容正在開發,歡迎關注!如果您有意見建議,歡迎發送郵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