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9日晚,第三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如約而至。在疫情陰霾仍未驅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演進的當下,峰會的舉行再次向世界傳遞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的鮮明信號。而作為東道主,峰會之于青島是展示的舞臺,更是寶貴的機遇。乘“峰”而上,不斷放大峰會的溢出效應,青島就能更快地提升城市能級,更深、更廣地輻射周邊、服務全國、融通全球,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的打造“六個城市”之一的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就能更快地形神兼備。
從宏觀的視野審視,沒有人會否認,全球化正在經歷多年未有的“寒冬”,但就像偉大的公司往往誕生在不景氣的下行周期一樣,其中也孕育著在全球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上占據更加有利位置的機會。聯合國貿發會議最新發布的《2022年世界投資報告》對2022年全球FDI(國際直接投資)流入給予了較為悲觀的預測,但對中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的前景依然看好。報告稱,受到對服務業和高科技行業強勁投資的推動,中國2022年外國直接投資前景仍然樂觀。商務部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1至5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5642億元,同比增長17.3%,折合877.7億美元,同比增長22.6%。而本屆峰會再一次刷新的世界500強和全球行業領軍企業領導人到場參會紀錄,更是對這一趨勢最直觀的說明。
變局在演進,歷史在前行。中國經濟固有的韌性強、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中國對外資強大的吸引力沒有減弱。因此,在全球新一輪產業分工調整的進程中,在新的“差序格局”的構建過程中,以開放立身的青島,要緊握峰會機遇,乘“峰”而上,關鍵在于能否進一步用更高水平的開放塑造自己新的比較優勢。
加快打造開放“高地”。經過40多年的改革開放,一座城市對外資的吸引力,越來越體現為規則和制度的吸引力,而不僅僅是盈利機會。青島要通過深化制度型開放,加快讓上合示范區、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等重大平臺崛起為開放的“高地”,實現政策重心由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向規則等制度型開放轉變。具體而言,就是要聚焦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極簡審批投資制度等層面,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大膽地先行先試,銳意突破,從而以開放的“高地”的姿態,塑造城市新的開放格局。
開放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各種要素流通的順暢。青島要打造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充分發揮“雙節點”這一獨特的區位優勢,構建海陸空鐵“四港聯動”的高效物流體系,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當為題中之義。而打造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則是重中之重。以港而興的青島,過往的優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港口,未來新的競爭力也有賴于港口功能的發揮。青島港要加快打造國際樞紐海港,對內要在沿黃流域布局更多內陸港,對外要與日韓等境外港口“多港聯動”,增強航運集疏運能力,大力發展國際貨物中轉、集拼等業務,加快向樞紐港、貿易港、金融港轉型升級。
加快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很長一段時期,勞動力成本低,土地供給充足,大量的優惠政策是各個城市推動開放、吸引外資的主要方式。在新的發展語境下,“超國民待遇”已成過去,各個城市的引資目標也從應對資本短缺轉向引導外資投向先進制造、現代服務、高新技術、綠色低碳等期待的領域。這種結構性的變化,對知識產權保護、人才要素自由流動提出更高要求。青島要在這一輪競爭中再次勝出,就必須構建起更具競爭力的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而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維度是要重視外資企業在技術、管理、觀念上的外溢效應,用開放倒逼改革。
峰會大幕已然開啟,青島的開放踏上了“走在前、開新局”的新節點。我們期待,這座乘“峰”而上的城市,這個越開越大的國際門戶樞紐,有更洶涌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匯聚奔騰。(青島日報評論員)
青島日報2022年6月20日1版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