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拜讀張永梅老師新著《做有“人情味”的教育》(中國石油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感佩永梅老師的教育情懷,也引發筆者與其歷史教育觀的絲絲共鳴。
一堂好的歷史課,講授內容與講授方式遵循歷史學科自身特質才好。永梅老師給我們展示的浸潤于“人情味”教育中自帶故事的歷史課堂,就是在探索和實踐符合歷史學科特質的教學。
充溢“人情味”的歷史課堂教學是她的教育追求。一線教師如何做到每堂課都能吸引學生,并因而使他們喜歡歷史這門學科,她這樣反思:“近三十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充滿‘人情味’的課堂才能真正吸引他們。有了‘人情味’,師生才能有精神,才能充滿激情,這也是我心目中的理想課堂。”
而在“用真情打動人”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她精心創設了一個又一個歷史故事場景。如在進行“海峽兩岸的交往”教學設計中,設計了四個板塊:第一站:南京站——感念,通過追憶孫中山先生的偉大歷史功績,感念海峽兩岸人民盼望祖國統一的情懷;第二站:北京站——和解,了解國家領導人為推進兩岸統一進程所做出的貢獻;第三站:西安站——尋根,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兩岸密切交往的事例,認識到兩岸人民是同根同源的;第四站:上海站——展望,組織學生展望兩岸和平統一的美好前景。在有情有義的課堂中,一站一站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一個一個兩岸一家親的故事接續講述,祖國和平統一乃大勢所趨,家國情懷亦呼之欲出。
講故事本身即富有“人情味”,而做有“人情味”的教育情懷則反過來又讓她在三十年教學生涯中不斷探索、不斷沉淀新的“故事”系列。
如開發“郵票上的歷史故事”課程。她是一個有近30年集郵經歷的郵票發燒友,充分挖掘了“國家名片”郵票身上豐富的歷史課程資源:郵票上的辛亥革命、郵票上的黨史故事、從郵票看臺灣回家路、郵票上的“二戰”歷史……幽幽方寸間,源源歷史情,一張張郵票背后的故事有趣支撐了一節節生動的歷史課堂,給學生帶來了全新的體驗,縮短了學生與時空的距離。該校本課程榮獲山東省首屆課程整合優秀案例二等獎。評委贊譽:“史郵結合”激發了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積極性,極富創新性!
再如組織指導學生進行“我寫我家”歷史小論文撰寫活動。她讓學生發現并記錄家史,有效培養了學生學習與探究歷史的興趣。《揭譜尋“宗”——我的族譜,我的家》《崢嶸歲月愛國志,一片忠心在藍天——我爺爺的故事》……學生從各自的家庭或家族入手,通過撰寫探究活動成果,真實地記錄和寫作發現的家庭家族故事,在史料實證中夯實了家國情懷。
史學界近年來提倡“講故事”的歷史研究。南開大學榮譽教授、著名歷史學家馮爾康先生認為,“史學就是講故事,講人物、事件、制度以及產生這些故事的自然生態環境、社會生存環境和人文環境。講故事的歷史,具有五種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情節及環境(前四種要素所形成的歷史故事的社會背景及生態環境)。……即便是講艱澀的概念或者抽象的制度史時,也不能脫離人物故事和人群故事。”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許紀霖教授直言:“歷史學骨子里是講故事,這是我對歷史學的理解。”史學需要保持“說故事”的傳統特色,這是歷史學家從史學研究角度而言。從歷史教學而言,筆者認為也是允當的。可以想象,學生在聆聽生動、具象的歷史故事過程中,可以提升學習歷史的興味,增進對抽象概念的理解,激發探究歷史問題的欲望,又可以滋養歷史情懷。
歷史教學承續“講故事”傳統,在富含情節的歷史陳述中引出固有的道理,而不是一般的講述宏觀義理和規律,在娓娓道來的故事講述中做到思政教育潤物無聲,當是一種歷史教學的理想狀態。歷史課程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開展課程思政教育時具有天然的學科優勢。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綿延不絕的發展歷程中,傳續著悠久的治史傳統,包蘊著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的民族精神,承載著濃濃的“家國情懷”,是我們堅持“文化自信”的寶貴思想資源。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三十年孜孜不倦、上下求索,使青島市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張永梅老師的歷史課堂激情永葆、魅力充盈,著作字里行間寫滿了故事、洋溢著溫情,相信讀者諸君覽罷亦必有收獲。(作者系青島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院長,教育部高等學校歷史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馬斗成)
責任編輯:楊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