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信譽骨干企業、全國先進個體工商戶、山東省鄉村之星、三次獲得青島市科技進步獎??20年來,位于膠州膠北街道辦的東茂蔬菜研究所獲得多項殊榮,這一切都要歸功于創始人王奕洪。2017年,盡管頭頂很多“榮譽光環”,事業有成的他背起行囊再出發,選擇返鄉擔任邰家村黨支部書記,用實際行動反哺鄉親。眼下,他帶領村民成立了膠州市豐茂源農業專業合作社,采取“土地(折資)入股+資金入股”形式,實現農民、集體雙增收,為邰家村規劃出一條奔小康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王奕洪正在為“膠白”授粉。
創業
育種事業做得風生水起
2000年12月,王奕洪創立膠州市東茂蔬菜研究所,主要從事大白菜、不結球白菜、蘿卜等蔬菜新品種、新技術研究與開發。自2002年開始,王奕洪帶領他的科研團隊開始了油菜種子的培育。功夫不負有心人,2005年,他們終于分離出可用材料。經過組培雜交、田間對比實驗、大田繁種、小面積試種等,2008年,“膠蔬靚冠”面世,一舉打破了洋種子的市場壟斷。
研究所堅持自主創新,秉承科技先行,加強種子研究和科技研發,新品種、新成果陸續結出碩果,先后有“膠蔬秋季王”“膠蔬夏五號”“靚根CR1”三個大白菜新品種通過了山東省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品種審定,2012年至今獲得農業部頒發大白菜品種登記證書52個,獲得了品種知識產權。
經過20年的發展,東茂蔬菜研究所積極實施種子工程,形成了集科研、生產于一體,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化格局。建立標準化、規范化的新品種引育試驗場、原種繁育田500畝,建成企業種子資源庫,收集、培育大白菜育種材料580多份,建立新品種展示與示范基地500畝,建成優質雜交大白菜、油菜、蘿卜、黃瓜種子生產基地6000余畝,年產大白菜、油菜等各類蔬菜種子50萬公斤以上,在全國30多個省市、地區建立了良好的營銷網絡,僅市、縣級以上代理客戶近百戶,年銷售收入8000多萬元,創出了以“膠蔬”命名的種子品牌。
反哺
返鄉擔任村黨支部書記
“我回鄉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想領著鄉親們建設新農村。”王奕洪說,邰家村位于膠北街道辦事處西部4.5公里處,村莊共有土地1900畝,村民220戶、830人。多年以來村莊無經營收入,百姓生產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王奕洪回到邰家村后,首先把重點放在“兩委”班子建設上,轉變“兩委”班子的思想認知和觀念意識,提升能力素質,改進工作作風,最終使村兩委干部都能團結起來,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把精力都放在為群眾辦實事上。
有了一支能干事的隊伍,接下來王奕洪就開始為怎樣能讓村莊、讓村民發家致富動起腦子來。產業是村莊發展、農民富裕的基礎,以前邰家村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大田作物,人均純收入比較低,王奕洪認為產業興村、產業富民是一條好路子,決定發揮所長,于是通過土地流轉實行農業規模化經營的膠州市豐茂源農業專業合作社成立了,2018年1月王奕洪成立了膠州市豐茂源農業專業合作社。

王奕洪正在指導村民種植“膠白”。
創新
他把全村人帶富了
合作社采取“土地(折資)入股+資金入股”形式,并且給村集體預留了5%的股份,先期吸納土地股218畝、資金股150萬元,共計社員77戶(人);先后建立溫室大棚2個(約6000平方米),塑料大棚14個,平塘1個(約5000平方米),硬化生產道路7500平方米;種植經營榛子、無花果、冬棗和水果蘿卜等。
“合作社的成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剛開始好多農戶不理解、不支持,就連我的家人也都提出反對意見,認為家里也不缺錢,還瞎折騰什么。但是我想的卻是一個人富了不算富,作為一個村莊的帶頭人必須得帶動全村人共同致富才行。”王奕洪說,經過一段時間的思想工作,挨家挨戶地跑,最后大家積極性越來越高,紛紛入股參加合作社。通過蘿卜銷售、采摘等形式,當年每股(10畝土地折資2萬元或資金股2萬元)實現分紅2300元,其中村集體分紅收入10000元,實現農民、集體雙增收。
致富路越走越開闊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支部強不強,要靠‘領頭羊’。”在王奕洪帶領下,合作社一年比一年紅火,村民每年都有收入盈余,村民的賬越算越明白。從一開始的勸說入股,到現在村民們爭搶著入股;從第一期218畝的土地流轉,到現在邰家村已經完成了近千畝的土地流轉;合作社社員也從100多人發展到現在的600多人;農業品種也從單一的蔬菜,到現在草莓、無花果、藍莓、檸檬等可采摘的大棚。紅紅火火的致富路在村民腳下越走越開闊??
如今的邰家村有了脫胎換骨、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文化廣場、健身場街、村幼兒園??邰家村不斷完善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將一幅美麗幸福、欣欣向榮的新農村畫卷鋪展在世人眼前。(觀海新聞/青島晚報記者 馬丙政 文/圖)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