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6月24日訊 觀海新聞記者今天從城陽區人民法院獲悉,該院日前依法審結一起“冒充領導發郵件”的電信詐騙案。
自2018年下半年,被告人黃某某、朱某、阮某某多次糾集在一起,通過互聯網搜索公司名稱、電子郵件等信息后,冒充公司領導向公司發送郵件進行電信詐騙活動。2019年6月初,被告人黃某某分別與朱某某、朱某、阮某某等人糾集在一起,預謀詐騙后,于6月3日由被告人黃某某提供作案用的筆記本電腦、手機、網絡熱點、收款賬戶、QQ號和郵箱及詐騙劇本和方法等,由被告人朱某某提供作案地點,五人分工合作,相互配合,五人分開不同的省份,通過互聯網搜索招聘網站上的招聘公司的名稱、法人、電子郵件等信息,后冒充公司領導向不特定公司發送電子郵件要求建立QQ工作群。其中,青島某公司工作人員按要求建立QQ工作群后,黃某某、朱某、朱某某分別扮演公司不同的角色加入該群,詐騙青島某公司人民幣98萬元,后將作案用的手機、筆記本電腦等銷毀。朱某某聯系洗錢將98萬元變現,分給黃某某15萬元,朱某和阮某某未分到贓款。案發后,被告人黃某某、朱某某、朱某、阮某某被公安機關從廣西賓陽縣抓獲歸案。城陽法院以詐騙罪判處黃某某有期徒刑十二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八萬元;判處朱某某有期徒刑十一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七萬元;判處朱某有期徒刑五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二萬元;判處阮某某有期徒刑四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二萬元。
典型意義:
郵件、QQ、微信等網絡社交工具為我們日常工作、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其游離于真實社會之外的虛擬性,也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本案中,被告人就是利用了社交網絡工具的日常性及隱蔽性等特征,按照詐騙劇本,冒充公司領導向不特定公司發送電子郵件,騙取被害單位工作人員信任進行詐騙。該類騙局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迷惑性強,容易使人上當受騙,嚴重損害了企業的利益。在此提醒廣大公民及企業,認真辨識網絡世界的復雜信息,對于陌生信息、陌生鏈接,應做到“不管、不看、不點擊”,特別是遇到轉賬要求時務必通過官方渠道了解信息真偽,避免陷入網絡陷阱。(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戴謙 通訊員 史瀟濛)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