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是山東推進“鏈長制”的一個關鍵抓手。記者從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了解到,經企業自愿申報、各市中小企業主管部門推薦、專家評審和公示,2022年度山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名單已出爐,包括濟南一農化工有限公司等2683家新培育認定的企業,另有濟南市萊蕪盛騰包裝科技有限公司等185家企業為2022年度通過復核的山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共計2868家。
山東“專精特新”企業培育認定開展較早,2013年11月發布《全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規劃》,并于2014年1月認定首批200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21年,山東認定1166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而今年認定數量再創新高。“‘專精特新’已成為山東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金字招牌,梯度評價指標、成長幫扶機制日益完善,共同造就了今年的高增長。”省工業經濟聯合會秘書長張祥介紹。
據了解,立足工業“四基”、省“十強”產業等重點領域及43條重點產業鏈發展需要,山東制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規劃》《山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建立分類建庫、達標升級、動態管理、跟蹤服務的梯度培育機制,提升中小企業對于“專精特新”政策及認定方式、認定標準的知曉度。省級層面之外,山東同時引導16市制定專項政策,截至去年底配套投入培育經費6.7億元。
“我們為‘專精特新’企業推出的專屬貸款產品‘專精特新貸’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已累積服務179戶,服務金額24.53億元。”北京銀行濟南分行行長助理苗振華介紹。“專精特新”企業在金融資源上能享受明顯的傾斜政策,這又推動中小企業申報“專精特新”的熱情進一步高漲。據了解,對已認定的企業,山東多個部門和單位共同集聚優質資源,開展基金跟進、股權投資、推介入鏈、品牌塑造、市場開拓和上市培育等專項行動,助推企業實現更大發展;同時,聚焦各類培育企業在發展中存在的難點、痛點、堵點問題,山東強化對在庫潛力企業的精準服務,尤其是幫助企業塑強技術創新能力這一核心力量。從2020年、2021年的省級“專精特新”企業看,在申報前一年有57.55%的企業研發費用占銷售收入高于5%,12.80%的企業高于10%;平均有效專利數為22.12 個。
記者采訪了解到,在破解共性技術難題,以及共建、共享實驗設施等方面,目前“專精特新”企業仍存在較大的資源共享空間。近期工信部等11部委聯合印發《關于開展“攜手行動”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2022-2025年)的通知》,為推動企業協同創新提供了精準有效的政策“工具箱”。對此,山東正圍繞“專精特新”企業進一步開展強鏈補鏈融鏈固鏈行動,年內將實現對11條標志性產業鏈的全覆蓋,爭取推動200家以上“專精特新”企業與“鏈主”企業建立起緊密合作關系,有效破解一批產業鏈上下游大中小企業配套難、技術“卡脖子”、科技成果轉化難等問題。(記者 付玉婷 報道)
附:2022年度山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名單及2022年度通過復核山東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名單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