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10日訊 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科研團隊在利瑪原甲藻毒素新形態鑒定及毒性評價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在利瑪原甲藻酯化態毒素研究較為匱乏的國際背景下,研究團隊不僅鑒定出20余種大田軟海綿酸及鰭藻毒素-1的酯化態衍生物,而且初步證實酯化態毒素的高毒性,為近海利瑪原甲藻的種間差異、區域表征及風險防控等研究提供了技術和理論支持。
利瑪原甲藻實驗室擴大培養。
利瑪原甲藻在全球海域內廣泛分布,是典型的大田軟海綿酸類毒素產毒藻,經雙殼貝類通過濾食作用攝入后,毒素會富集在貝類體內,或通過食物鏈進一步富集在其他水產動物體內,嚴重威脅水產品質量安全。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海洋環境的不斷影響,利瑪原甲藻存在擴大和暴發頻率增加的趨勢。因此,針對利瑪原甲藻的毒素新形態鑒定及毒性評價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利瑪原甲藻的顯微鏡觀察與計數。
研究團隊通過分析5株來自黃海和南海的利瑪原甲藻的產毒輪廓,共鑒定出除游離態毒素外的24種相關毒素的酯化態衍生物和1種鰭藻毒素-1的同分異構體,其中15種酯化態毒素為首次分離鑒定。此外,研究團隊還通過急性毒性實驗初步證實酯化態毒素毒性高于游離態毒素,為后續深入研究利瑪原甲藻產毒機理奠定了重要基礎。
這項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國際環境科學領域頂級期刊《環境科學與技術》。(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勛祥)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