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11日訊 “這里人美、水美、環境美,我們哪也不去了。”臨近國慶和中秋雙節,在外經商的許偉回到膠州市膠東街道麻灣二村老家,想把勞累了大半輩子的父母接去大城市享福,沒想到父母一口回絕。過去,逃離臟亂差的農村,跟孩子去大城市生活,曾是老兩口的愿望。如今,經過了美麗鄉村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他家跟很多農戶一樣,自來水直接入戶,室外旱廁改為室內水沖廁所,房屋周圍種起花木,每天去小廣場跳跳舞,去大沽河散散步,與綠水青山、藍天白云相伴,兩人的愿望已悄然發生變化。
尤其是今年以來,膠州市膠東街道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生活污水治理為切入點,以突破薄弱環節為著力點,動員各方力量積極參與,整合各類資源強化保障,農村環境衛生大為改觀。如今,走進膠東農村,一座座秀美的庭院綠樹掩映,一條條硬化的小道蜿蜒而去,房前屋后干凈整潔,鄉村“顏值”越來越高,儼然展現出一幅精細繪制的美麗鄉村“工筆畫”。
昔日“臭水溝” 如今“風景線”
大沽河畔劉家店村,三三兩兩的村民晚飯后來到村南的小公園散步,綠地、水池、小魚,好不愜意。“這個地方以前是個臭水溝,村里的污水都流到這里,不論誰走到這里都要捂著鼻子,現在改造了,給周圍村民增加了一處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村民劉守海說,“我們村這個污水處理模塊不僅解決了村里的污水問題,凈化后的水還可以循環使用。”劉守海點贊的污水處理模塊是膠東街道今年的一項重要民生工程,目前已建成3處,將完成了大沽河沿岸7個村莊3470戶居民生活污水處理,日處理能力300立方,處理完的污水可以實現循環利用。

“以前我要開車去大沽河拉水來澆灌村里的綠化,現在有了這個小公園,每天我就直接到這里來取水澆灌村里的樹木,省了很多水,真的很不錯。”村莊環衛工人黑成高說。
“今年我們創新施行“3+3+3”污水處理終端建設模式,全面完成42個村莊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治理率達100%,徹底改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問題。”膠東街道建設中心主任紀業榮受訪時表示。

昔日村民們避之不及的“臭水溝”慢慢全都變了模樣,變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進而村容、村貌有了大改善,切實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往日“臟亂差” 今日“潔凈美”
早上六點鐘的小鋪村,天蒙蒙亮,太陽剛剛升起,村里大部分人還都沒起來。村民高美義穿著紅馬甲、扛著掃帚,第一個來到街上開始清掃落葉,高美義年近七旬,聽說村里要進行人居環境整治,他第一時間加入志愿服務隊,從此每天早上風雨無阻。“村民們一聽村里要整治衛生都來了,他們都愿意為村里出一份力。”村主任法朋京告訴記者,人居環境整治行動開始后村里自發成立一支志愿服務隊,共計43人,平均年齡在65歲,只要看到不好的地方他們就開始收拾,村里干凈了,村民心情也都舒暢了。


2020年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的收官之年,膠州市膠東街道積極構建全民參與機制,充分發揮黨員、志愿者等群體作用,激勵和引導群眾全程參與環境整治,建設美麗家園,目前80%的村莊都成立了黨員隊伍和志愿者隊伍,群眾投工投勞參與環境整治1萬多人次。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完善人居環境整治考核方法和路徑,‘互看互評找問題、互比互學促提升’,造濃比學趕超、爭先創優氛圍,掀起人居環境整治新攻勢。”膠州市膠東街道辦事處黨工委副書記張國棟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錫復春 通訊員 劉軍華 文/圖)
責任編輯:馬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