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市紀委監委開展“護航行動”
開展“鏈條式”問診,解決23家企業土地歷史遺留問題
因土地歷史遺留問題導致土地房屋產權證無法順利辦理,進而造成企業無法抵押融資并影響生產經營,土地遺留問題成為不少民營企業發展路上的“攔路虎”。
為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民營企業健康發展,山東省自然資源廳等6部門于去年7月發布《關于加快解決民營企業土地房屋產權歷史遺留問題的指導意見》,青島市隨后也根據《意見》發布具體工作方案,各區市也紛紛行動起來。
今年以來,膠州市紀委監委開展“護航行動”,針對土地歷史遺留問題這一“頑疾”,成立工作專班全力推進,打破體制性障礙和機制性梗阻,助力青島容大木業有限公司等23家企業順利解決土地歷史遺留問題,切實為企業紓困解難,保駕護航。
土地遺留問題成發展“攔路虎”
切割、塑形、打磨木材……9月7日上午,在青島容大木業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工人們正在緊張有序地忙碌著。
“真是多虧了膠州市紀委監委‘護航行動’落地組,幫助我們干脆利落地解決了困擾企業多年的‘老大難’問題。”青島容大木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姜燕高興地告訴記者。
姜燕所說的“老大難”問題其實是企業的土地產權證,此前,這土地產權證就像一塊石頭一樣壓在她頭頂。“規劃部門說土地是商住用地,自然資源部門說是國有建設用地,兩部門意見不統一,導致土地證一直辦不下來。”土地產權證辦不下來,導致抵押貸款無法辦理,該企業生產規模無法擴大,曾一度面臨訂單違約的風險。
無獨有偶,土地遺留問題也困擾著位于膠州市膠西街道轄區的青島兆森木業有限公司等企業,成為企業發展路上的障礙。
通過“鏈條式”問診找到“病灶”
今年5月份,膠州市紀委監委“護航行動”項目落地組去青島容大木業有限公司調研時,了解到企業難題。“難道是部門之間互相推諉扯皮?”帶著這樣的疑問,“護航行動”項目落地組組長仲敏當天便協調組織膠州市自然資源局、規劃服務中心等部門集中“會診”,通過“鏈條式”問診的形式逐點問診,終于找到“病灶”所在。
“該企業多年前打算對廠區地塊辦理由商住轉為工業用地的手續,但因自然資源、規劃等部門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不統一問題,導致無法出具規劃條件,該地塊國有土地不動產產權證的辦理就此擱淺,屬于歷史遺留問題。”仲敏告訴記者。
在項目落地組的主導下,相關部門經過深入分析,對解決土地歷史遺留問題的政策依據、條件要求等進行充分論證,制定解決方案,各部門采用并聯審批、日結日轉等方式,優化審批機制,全力壓縮時限,加快手續辦理。
不料,新的難題出現——稅務部門對此類土地證件辦理事項沒有繳稅標準和依據。國家稅務總局膠州市稅務局通過“一事一議”、專題研究,最終發現青島市在加大節約集約用地方面出臺過相關規定,從而打通阻礙問題解決的最后一環。
拿到產權證的當天恰逢“618”網絡購物節,青島容大木業有限公司聯合其戰略合作伙伴,一舉拿下4.2億元的銷售訂單。
解決23家企業土地歷史遺留問題
今年4月底,膠州市紀委監委開展“護航行動”,成立工作專班聚焦項目落地、政策落實、涉企服務、企業感受4條主線,深入企業查堵點、走訪民情查痛點、直奔部門查盲點、跟蹤問效查斷點,切實為企業紓困解難,保駕護航。
針對土地歷史遺留問題這一“頑疾”,膠州市紀委監委積極推動出臺《膠州市批而未供土地處置工作意見》,打破體制性障礙和機制性梗阻,助力企業順利解決土地手續。
“項目落地是否順暢?”“惠企政策是否都落實到位?”在下沉走訪460家企業的同時,膠州市紀委監委建立企業訴求直通車制度,選取400家企業作為營商環境監測點,發揮“信、訪、網、電”四位一體平臺作用,對“行風在線”、企業服務經理人網絡共享平臺等1400余件事項進行梳理研判,摸排困擾企業的痛點堵點,摸清影響政策落地的末梢梗阻。
同容大木業有限公司一樣,青島海瑞特機械有限公司等23家企業土地歷史遺留問題得到有效解決。同時,在“護航行動”的督促協調下,長城電纜有限公司等企業先后從青島銀行、工商銀行、郵政銀行貸款1930萬元,用于企業擴大生產。
“截至目前,‘護航行動’共督促整改問題95個,在推動解決土地歷史遺留問題之外,還督促25家國有出租單位減免房屋租金3700余萬元,惠及企業(商戶)4041家。”膠州市委常委、市紀委書記、市監委主任賈澤遠說,他們將深入推進“護航行動”,加大監督執紀問責工作力度,整治損害營商環境突出問題,助力“‘膠’您滿意、‘州’到服務”營商環境服務品牌的打造,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紀律保障。(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錫復春 于英宗 王紅玉)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