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8月2日訊 學剪紙、編竹編、做磕子……在即墨區龍山街道,豐富多彩的非遺暑假公益課堂成了今年暑期孩子們學習的好去處。孩子們在學習的同時,也感受了即墨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一張方正紅紙,對折后,橫平豎直的幾剪子,一個喜氣洋洋的紅雙“喜”就出現了。8月2日,即墨區龍山街道麗山社區暑假公益課堂上,小學生劉思伊展示了自己的作品。“我從去年就開始學習即墨剪紙,不僅會剪紅雙‘喜’,還會剪小動物和大白菜。”
暑假期間,即墨區龍山街道麗山社區開設了暑假“非遺”公益課堂,由“非遺”傳承人義務為孩子們授課。通過現場參觀、技藝展示、互動體驗,近距離讓孩子們了解和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激發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樂享暑假生活,共享文化傳承成果。
兩個多小時的課程,非遺剪紙傳承人李海霞手把手地指導小學員們剪出了一幅幅可愛的作品,讓他們在創作中體驗剪紙的樂趣和剪紙的獨特魅力。而每次動手操作前,李海霞講述的傳統文化故事,同樣讓小學員們全神貫注,深深著迷。

“剪紙的技巧可以通過后期練習不斷提升,在課堂上,孩子們能了解他所剪的每一個圖案的由來,知道每一個作品的寓意,加深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我認為這才是最重要的。”李海霞說。“看到孩子們對即墨剪紙的喜歡和熱愛,作為剪紙傳承人我十分開心,我將盡全力引導孩子們感受民間藝術的美,體驗剪紙藝術的樂趣。”
課堂上,小朋友們就在李海霞的指導下開始制作自己喜歡的團花。李海霞手把手耐心地指導,教給大家一些剪紙的小技巧,大家細細摸索對照學習。很快紅彤彤的紙張變成栩栩如生的作品,參加活動的小學員們爭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作品。

在龍山街道,這里的社區、村莊已經連續多年為孩子們舉辦暑期公益輔導班,今年,孩子們的假期課堂上又添設了新的內容——非遺老物件制作。
“榼子分很多種,我手里拿的這種是七月七做巧花的模具。”正在為孩子們講述榼子歷史、分類等知識的老人叫王承厚,是龍山街道榼子制作手藝人。從事榼子制作已經有30多個年頭,對這項老手藝有著深厚的感情,隔三差五,老王就會把村里的年輕人和小孩叫到自己家,教他們了解榼子、制作榼子。今年在社區邀請下,老王把他的家伙什搬到了孩子們的暑期課堂上。“這是鑿圖案的外形,把這四個花瓣分出來了”

葛村榼子有200多年的歷史,是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王承厚說,榼子制作工序復雜,僅工具就有彎鏟、圓鑿、木質手錘等30多種工具,制作工藝也是包含割板、畫樣等10多道流程。一堂課下來,孩子們對這門老手藝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學生于涵濤說:“覺得做榼子的過程非常有趣。我學到了做榼子的方法,圖案也很多,特別的豐富特別的喜歡。” 王承厚說:“現在這些小孩子們是挺喜歡的,空閑時我就給他們講講,希望榼子這門技術傳承下去。”
在給小朋友們講解“七夕”面巧花制作的山東理工大學學生志愿者劉中慧說:“輔導一下新年級的一些課程,再一個就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包括美術啦,音樂啦,體育課還有勞動實踐課等等。這個暑假感覺很充實,自己的價值也得到體現。”

“除了傳統的文化課程以外,我們還增設了竹編、面塑等非老物件制作,參觀村史館等課程,讓孩子們在這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知傳統文化魅力,進一步充實孩子們的暑期生活。”龍山街道麗山社區負責人張鎮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濤 通訊員 張濤 文/圖)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