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15日訊 寒露過后,秋高氣爽,正是大姜豐收的季節。10月14日在平度市仁兆鎮中劉管村村的大姜地里一片繁忙景象分外喜人,放眼望去,田間地頭成片的大姜姜農們正在收獲。
據了解,仁兆鎮地處平度東南部,大沽河畔。由于地勢平坦,水源豐富,排灌良好,土壤耕層深厚,富含有機質 ,保水、保肥,非常適合種植生姜等辣性蔬菜,而依托豐富的水資源、優質豐產的大姜、便利的交通資源三大優勢,這里生產的生姜已被農業部認定為無公害蔬菜。而“沽河水,仁兆菜,綠色保健無公害”也順勢成為仁兆鎮流傳的一句順口溜。 走進綠油油、長勢好的姜田 ,一股清新氣味撲面而來。
據農技人員介紹,仁兆生姜一般株高70至80厘米,葉片大而肥厚,葉色深綠,莖稈粗壯,姜塊大而皮薄,黃色較濃,辛辣適中,營養豐富,除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 、多種維生素和礦物鹽外,還含有姜蒜素、姜油酮、姜烯粉和姜醇等。其產品含糖量較高,纖維少,塊大,耐貯藏,耐運輸。
為了讓菜農的腰包更鼓,仁兆鎮蔬菜品牌戰略不斷“加碼”,一年一個臺階,通過成立蔬菜經營主體聯合會,設立黨委,黨建統領,組織合作社、家庭農場、蔬菜企業抱團發展,聘請專家講課、推廣標準化生產,以及對外拓展銷售和蔬菜招商,蔬菜產品相繼成為了無公害蔬菜、綠色蔬菜、青島市菜籃子工程優質產品,為了突出“母親河”的特色,仁兆鎮還注冊了“沽河”商標,不斷培育成為山東省著名商標;給種植的大姜等蔬菜貼上“沽河”的品牌,擴大“沽河”牌蔬菜的知名度和市場份額,取得了顯著成效。該鎮還以此為契機,在保持現有生姜種植品種、種植規模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產業發展,提檔升級,提升“沽河”牌蔬菜的科技水平和經濟效益水平,使仁兆鎮蔬菜產業在多樣化、優質化和市場化中得到較快發展,從而推動全鎮現代農業發展水平。
仁兆鎮是山東省內的生姜種植大鎮,全鎮大約種有2萬畝生姜。近幾年大姜價格遭遇“波動”,忽高忽低的地頭收購價,讓不少姜農備受打擊。好在今年受整體市場供求關系影響,入夏以來大姜價格一路飆升。“價格不錯,5-6元一公斤,雖然受雨水影響,畝產也有5000多公斤,每畝收入2萬元。”大姜種植戶劉玉強說。
今年開春,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仁兆鎮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生產,確保防疫生產兩不誤,全鎮春季農業生產的熱潮在涌動,全鎮種植2萬畝大姜迎來了豐收季,預計全鎮大姜收入將達到4個億。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馬英歌 圖/文 通訊員 崔汝平)
責任編輯:馬妮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