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 “水煮肉片要想好吃,肉片的切法,腌制都要有講究,將瘦肉切成約1指長,2指寬的薄片,用淀粉、料酒、鹽和少量水將肉抓勻……”康縣聯創技能培訓基地高級烹飪老師林勇正帶領康縣云臺鎮陳溝村的培訓學員制作一道道精致的美食,學員們在旁邊認真記錄烹飪要點,不一會兒,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水煮肉片就做好了。
這是李滄區——隴南康縣東西扶貧協作技能培訓班的開班培訓。今年,李滄區人社局認真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根據市人社局部署,聯合康縣康縣聯創職業培訓學校赴康縣陳溝村、上磨村、上店村、全壩村等地開展對口技能扶貧培訓。此次培訓包含中式烹飪師、育嬰員、電工、焊工、鋼筋工等專業,吸引了326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
“青島人社部門為我們準備了培訓學習用品,老師也特別優秀,不僅教授我們豐富的理論知識,還讓我們自動手操作實踐,動手能力和獨立操作能力,讓我們能夠憑自己的雙手養家,我心里很高興。”參加培訓的劉江燕說。
為激發貧困人口就業脫貧的內生動力,全面向“造血式”扶貧轉變,扶貧培訓中,李滄區人社局堅持聯合康縣人社局對培訓班學員進行現場勞務招聘,對每一位學員進行詳細的就業情況登記,有針對性的進行用工信息介紹,鼓勵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激發培訓學員發展致富動力,增強群眾脫貧致富信心,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致富一家、帶動一片”的綜合效益。
康縣參加李滄區東西扶貧協作技能培訓班培訓學員蒲選花女士,通過參加養育嬰、老護理專業培訓,已成功在青實現就業,目前在市南區從事母嬰護理及養老照護工作 。
“我與愛人目前在青島從事母嬰護理行業,月收入近萬元,這是在康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當時文化水平低,覺得學習了職業技能有了一技之長后就想著出來闖一闖,沒想到還真在青島扎了根。實現就業后,我還把自己的成功經驗分享給康縣的伙伴們,幫助了10余名同鄉在青島實現就業。”蒲選花說。
技能培訓是提高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生存能力建設的主要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在了解到康縣建檔立卡人口中有2746名殘疾人的情況后,李滄區人社局會同康縣殘疾人聯合會,委托隴南龍圖培訓中心,為全縣農村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57歲以下)及其他困難殘疾人或殘疾人直系親屬開展了農村實用技術術培訓,拓寬殘疾人致富門路,提升殘疾人職業技能,加快農村殘疾人與全國同步奔小康步伐。
“老師們結合我們自身開展種養殖的實際情況,為我們重點講解了常見的農作物、中藥材種植及管護技術、家畜家禽等種養殖技術,還采用采用ppt、實例講解等方式進行形象教學,我們學起來很容易。”康縣云臺鎮鋪壩村劉坪社的陳永吉說。
目前,職業技能培訓已在隴南康縣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開出一朵朵璀璨的“技能之花”,不斷推動康縣貧困勞動力從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從低收入向高收入轉變、從短期及不穩定性就業向穩定性就業轉變,實現技能培訓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的有機結合,提高就業輸轉質量,尤其是解決貧困戶務工無技術的難題,增強了他們脫貧致富的決心和信心,為群眾致富奔小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近年來,青島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堅持將技能培訓作為促進貧困勞動力實現技能就業、技能增收脫貧的重要途徑。組織各區(市)赴安順、隴南開展精準培訓服務,走出“技能培訓+就業”的脫貧創新之路。市區兩級盡銳出戰,精準發力,克服貧困人員居住分散、集中組織難、地域跨度大等困難,翻山越嶺,走鄉入村,為隴南、安順貧困戶注入新動力,促進貧困戶增收和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今年,兩地對口技能扶貧分別完成3651人和2647人,完成全年目標的126.8%和127.3%。(青報全媒體記者 任曉萌)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