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15日訊 房地產銷售送起了快遞,酒店領班成了工廠工人,做飯的師傅做起了生鮮分揀……今年2月份開始,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不少企業抱團取暖,摸索出了“共享用工”這一新模式。而青島西海岸新區在這方面走在了全市前列,為遭遇困境的企業提供了思路。截至9月底,新區50余家輸出企業、30余家輸入企業及3000多名員工,紛紛進行“跨界”嘗試。
作為“共享用工”模式的先行者,也是新區第一個“吃螃蟹”的街道,西海岸新區珠海街道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珠海街道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主任王桂玲回憶起“共享用工”從開始的落地到后來的實施全過程頗為感慨,“這種模式最早源于疫情防控時期,在特殊時期起到了救急的作用,緩解了部分企業的用工荒,也解決了另外一些企業的養人壓力。”
但是,很多事情都是有兩面性,在享受新模式紅利的同時,也必須化解掉潛在的風險問題。觀海新聞記者了解到,這種模式也存在一定的法律風險。比如,A公司的員工到B公司工作,工作期間的社保該由誰繳納,員工發生了工傷應該誰來負責,發生勞動爭議員工該告A公司還是B公司……王桂玲說,在實際操作中如何明確權利義務避免爭議尤為重要。“‘共享用工’并不是一種標準的勞動關系,其中所面臨的法律風險,就要靠簽訂合作協議來進行明確。”經過珠海街道及協會的反復討論研究,一份需要輸出企業、輸入企業、共享員工、西海岸新區公共就業服務協會共同簽訂的“共享用工四方協議”出爐,這份協議里囊括了對所有可預見的問題的解決方式:輸出企業繳納社保,輸入企業為職工支付工資、購買意外險,不改變原企業與勞動者之間的勞動關系等。截至目前,該模式在推廣中反饋較好。
“疫情下催生的‘共享用工’模式還只是一個簡單的1.0版本,如何發揮‘共享用工’按需分配機動靈活的特性,在疫情結束后成為企業常態化用工模式?”西海岸新區的“共享用工”模式還引起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相關領導的重視。前不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張冰子來新區調研“共享用工”模式時,對模式做了精準點評和未來工作方向的建議。王桂玲介紹,“1.0版本的‘共享用工’雖誕生于疫情期間,但經過完善后它已經可以為未來任何特殊時期的用工需求所借鑒。疫情平穩后,珠海街道就開始了“如何讓共享模式常態化”的積極探索,并探尋它更加彈性、靈活的可能。從8月1日起,珠海街道開始在轄區企業中開展后疫情時代企業情況問卷調查,通過對企業性質、人數、訂單情況、人員情況、有無裁員計劃等內容的調查,及時了解企業,尤其是規模以上企業后疫情時代訂單和人員變動情況,幫助企業解決經營和人員問題提前做出預案。
作為西海岸新區“共享用工”模式的誕生地,珠海街道雖然吃了“第一只螃蟹”,但如何讓螃蟹更好吃,仍在積極探索。但毫無疑問,這一模式為西海岸新區乃至青島,提供了用工模式的全新借鑒。作為基層政府機關,街道在感知企業困難,捕捉企業需求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而能否主動把握這種優勢,真心實意為企業著想,則考驗著基層工作人員的能力和智慧。(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德銀 通訊員 王世峰)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