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座城市而言,總部經濟究竟意味著什么?
可以先從青島對標的城市——深圳說起。
早在2008年,深圳就啟動了總部經濟發展戰略,印發《關于加快總部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把目光投向全球范圍內的頭部企業。彼時的珠三角地區已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但仍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處于產業鏈的低端。此后的十年間,深圳陸續出臺了多個直接針對總部企業的扶持政策,打造了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福田中心區總部基地、后海中心區總部基地等六大總部企業聚集區。
目前,深圳已經成為繼北京、上海后,吸引企業總部的又一強大磁場。除了7家深圳本土世界500強企業,還有微軟亞太研發集團南方總部、甲骨文中國研發中心等近300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深圳設立總部。此外,深圳還擁有全國三分之一的創投企業總部、近400家上市公司總部,數量僅次于紐約和東京。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趙弘曾出版了我國首部總部經濟理論專著。他認為,總部經濟發展戰略成為深圳實現“騰籠換鳥”的重要推手,帶動會計、法律、咨詢、金融等高端服務業的聚集,對深圳優化產業結構至關重要。
由此可見,在稅收、資本、就業等方面“量”的倍增之外,總部經濟甚至能給一座城市帶來“質”的變革。當然,深圳實現產業升級,是基于營商環境、人才結構、地域和政策優勢等多方面因素,但總部經濟無疑在其中起到了“領航”的作用。
深圳總部經濟的發展模式值得青島深度研究與借鑒。在建設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等一系列“國之重任”下,青島就如同當年的深圳一樣,已然踏上了“再創業”的征程,同樣樹立了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目標,理應借助總部經濟的強大拉力實現發展格局躍升。
在推動國內大循環中,位于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十字”中心位置的青島,具有關鍵的“起承”地位,正努力打造長江以北地區國家縱深開放新的重要戰略支點、科技創新的重要支點和新的經濟增長極。發展總部經濟,打造“企業北方總部”最佳目的地,青島既有天時地利,也是應有之義。
發展總部經濟意味著從單純的“招商引資”,升級為更加注重單位面積產出的“招商選資”,這個“選”是指城市與總部企業之間雙向的選擇。對于總部型企業來講,無論是從國家戰略、開放程度、經濟總量、地域優勢、資源稟賦等哪一方面考察,青島都是一個值得深入考量的“選項”。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在于落地青島可以讓他們進入一個新的層級與視野——在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的大坐標中謀劃未來發展。
打造“企業北方總部”最佳目的地,要充分理解、利用總部經濟的集約屬性和外溢效應,努力實現資源配置的效益最大化。想要做到這一點,平臺思維與生態思維尤為重要。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青島聚集的總部企業已達440家,包括外資企業總部58家、國內企業總部382家。其中,世界500強設立的地區性總部18家,央企和國內500強地區總部、功能性總部120家。
有人把這些總部型企業比喻為發展經濟的“黑洞”,它們以強大的聚合力吸入大規模的資金、人才、技術等資源。但更應該看到的是,總部經濟同時也是一個個散射的圓心。其一旦形成,就可以給城市經濟發展帶來資本放大、稅收供應、消費帶動、人才儲備、城市品牌等多方面的外溢效應。
以獨角獸企業的培育為例,長城企業戰略研究所所長王德祿認為,大企業通過平臺化轉型孕育新動能,是青島培育出多家獨角獸企業最重要、最獨特原因。分屬海爾、海信平臺之下的日日順物流、聚好看科技晉升獨角獸企業都是通過這一路徑。
在打造“企業北方總部”最佳目的地的過程中,一方面,要依托總部型企業相關產業資源的高度集約,開展高效度的“以商招商”、“鏈式招商”;另一方面,也要充分撬動這些企業的平臺屬性,實現賦能百業、助力萬企、多方共贏。
熱帶雨林是地球上抵抗力和穩定性最高的生態系統,青島正在用熱帶雨林生長的思路為企業優化發展環境。讓參天的大樹與茁壯的灌木、纏繞的藤蘿、繁茂的花草共同成長,交織出生機盎然、氣象萬千的圖景。(青島日報評論員)
責任編輯:張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