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人民志愿軍高炮六十四師師部和六一一團、六一二團及獨立高炮十九營入朝參戰,擔負起保護大寧江、清川江等地的橋梁和車站的任務。在其后的1個月內,六一一團和六一二團共作戰27次,擊落敵機10架,擊傷敵機35架;獨立高炮十九營在22天中,作戰19次,擊落、擊傷敵機16架。
1952年5月12日晚,六十四師副參謀長李學實率六一一團前往軍隅里作戰。軍隅里屬朝鮮東南西北方向上的交通樞紐,是我軍北通鴨綠江的必經之地和向南對敵進攻的補給總站,自然成為我方防空和敵機轟炸破壞的重點。
13日清晨到達軍隅里后,李學實會同大家分析研究了敵機的轟炸特點和來往規律,并迅速做出部署:派一個4人偵察組攜帶通訊器材占領南距軍隅里50公里的一個山頭設哨,以偵報敵情;高炮主力就地構筑陣地迎敵,李學實和副團長帶6門37高炮和4挺高射機槍隱蔽于主陣地南面的山頂,準備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上午10時許,偵察組報告說:敵機出現,高度3000米!轉眼間,幾架敵機順山谷飛來,且已降低了高度,準備出山口襲我主炮兵陣地。李學實見敵人進入射程,一聲令下,所有武器一齊開火,幾架敵機中彈逃走,一架敵機舵面被擊中,飛行員只得滑翔迫降。
李學實立即帶領3名戰士向迫降地點奔去,同時通知山下主陣地的預備隊1個營迅速搜山。但就在預備隊趕來時,2架仍在天上盤旋的敵機對著我方人員瘋狂掃射。不久,又飛來2架直升機,企圖救援飛行員。我方輕重武器一齊開火。見2架直升機不敢著陸,另2架敵機又盤旋回來瘋狂掃射,我方人員沉著應戰,敵直升機始終不敢降落,只好扔下軟梯,讓美軍飛行員自己向上爬。但那個飛行員被我方火力壓制,根本不敢抬頭。敵機見狀,不敢久留,扔下這個飛行員狼狽逃走。
敵飛行員被俘后,李學實等把他押到團部,通過翻譯進行了審訊。俘虜交待,他是上校,參加過二戰。第一次駕機上前線就被志愿軍擊落了。第二天,李學實就派人把俘虜押送到“志司”去了。審訊后,副團長鄧軍向李學實報告了俘虜姓名,李學實只聽了個大概發音,叫什么“馬狐貍”,就和大家說,以后要抓更多的各種“狐貍”。于是大家都紛紛說:抓住了“馬狐貍”。
第二年,《人民日報》連續刊發了被俘美國飛行員在朝鮮戰場參與細菌戰的供詞,揭露了美軍在朝鮮發動細菌戰的罪行。其中,《人民日報》以近一個整版的篇幅,刊登了《美國空軍第四戰斗截擊機聯隊第四戰斗截擊機大隊大隊長、上校瓦克·麥·馬胡林的供詞》,供詞中詳細記述了這個飛行員受美國軍方指使,在戰場上投擲細菌彈、參與細菌戰的詳細經過。供詞的結尾一句是:“1952年5月13日,我被朝鮮軍隅里的高射炮火所擊落,于是被朝鮮老百姓俘獲。”
李學實和指戰員這才明白,報紙上的這個馬胡林,就是他們抓住的那個“馬狐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