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昌酬汗水。今年秋分,喜看稻菽千重浪之時,也是芙蓉花開得最繁盛的時候。屆時,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主場活動將首次落在西部、放在四川、設在成都。
“蜀國春與秋,岷江朝夕流。”發達的水系,和以都江堰為代表的灌溉工程,孕育了成都這一“水旱從人,不知饑謹”的“天府之國”。
幾千年的時空傳承中,蠶叢入了瞿上,成為長江流域農耕文明開啟的重要標志;魚鳧遷徙,從漁獵時代走向農耕時代;寶墩遺址記錄了4500年前的人間煙火。
如今,這片沃野之上,正緊鑼密鼓地籌備一屆有創意、有內涵、有特色、有溫度的農民盛會。

▲位于天府農博園的二十四節氣塔(央廣網發 新津區 供圖)
弘揚文化
以傳統農事節氣為建筑點睛
作為今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主場活動所在地,天府農博園按照春、夏、秋、冬建設了四季建筑地景,即“春季青苗”“夏季稻浪”“秋季谷倉”和“冬季瑞雪”。
這是成都建筑點睛的浪漫一筆,把農業四季特征和農時節氣周期融入天府農博島建筑設計。取“青苗”之形,設計創新林盤,寓意為“春”;取“稻浪翻涌”之形,設計農博主展館,寓意為“夏”;取“谷倉”之形,設計融媒體中心,寓意為“秋”;取“山川瑞雪”之形,設計數智林盤,寓意為“冬”;農博島至高點瞭望臺,設計高度24米,取名“二十四節氣塔”;會議中心大小會議室均以二十四節氣命名。
作為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法定節日,中國農民豐收節展示農村改革發展的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展現了中國自古以來以農為本的傳統。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豐收節,將展示展現詩詞歌賦、曲藝劇目、文學經典、傳統服飾、文物古跡、民間藝術、鄉風民俗、鄉村美食等方面有關豐收和農耕方面的內容,將文化精華與豐收節慶有機融合。其中,中國(成都)國際美食節暨鄉村美食品鑒推廣活動將推出一批南北兼顧、老少皆宜的豐收主題菜品。

▲天府農博園(央廣網發 新津區 供圖)
慶祝豐收
開展行進式、沉浸式慶祝活動
“中國農民豐收節”是億萬農民慶祝豐收、享受豐收的節日,也是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的生動體現。
今年的豐收節上,將以農民群眾和民俗文化為核心,通過互動式、情景式組團表演,開展行進式、沉浸式慶祝豐收聯歡活動,展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圖景。
同時,還將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展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成就;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新時代“天府糧倉”的嶄新形象;集中展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綠色技術,推介特色品牌,展銷綠色優質產品。
在精彩紛呈的活動中,涉及四川首屆“稻香杯”·豐收獎頒獎活動、天府農耕文明主題展、“天府糧倉”主題展等,四川氣派、成都氣質皆有體現。
此外,各成員單位也將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組織開展文明村鎮創建成果展示,舉辦職業院校“文明風采”活動,組織鄉村“法律明白人”為農民群眾解答法律問題,開展“金秋消費季”活動等。

▲秋收(央廣網發 新津區 供圖)
振興鄉村
展示現代農業發展最新成果
據了解,今年豐收節期間,將舉辦2022年度“全國十佳農民”“大國農匠”“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貢獻獎)”等頒證儀式,展示智慧農業和數字鄉村、種業振興等現代農業發展最新成果,展現各地農業非遺文化、傳統民俗技藝等。
數字鄉村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基于農博園多年來推動數字化賦能的實踐探索,今年,新津區被確定為四川省數字鄉村試點區,大力實施數字鄉村支撐體系建設、數字鄉村新型業態培育、數字鄉村治理能力提升“三大行動”。
在智慧農業方面,天府農博島智慧大田數字農業示范項目則打造了成都首套定制式全程智能化農機作業系統。
得益于北斗自動導航系統、田間智能閘門、無人拖拉機、無人插秧施肥機、無人收割機、平移式噴灌機等智能化設施設備的引進,以及農田墑情監測及氣象災害評估系統、灌區自動測控系統、空天地一體化農情遙感監測與作物調優系統、智慧農業大數據綜合管理系統等九大版塊內容的建設,該項目實現了農業生產數據在耕、種、管、收之間流動,形成了從全面感知,到智慧決策,再到智能執行的數字化農業生產模式。簡單來說,就是讓“坐在辦公室種田”成為現實。
在種業振興方面,成都將現代種業納入全市20個重點產業鏈之中,健全完善“核心+基地+網絡”科創體系,加快構建以天府現代種業園區和中國南方蔬菜種業創新中心總部區“雙核”為驅動,以成都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溫江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新津天府農博園、蒲江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等多點為支撐的種業發展格局。
辦好農民豐收節主場活動,是成都肩負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也是推動鄉村振興、助力經濟發展的重大機遇。以節為媒,沃野良田“好豐景”有望高質量呈現,成都的“豐收故事”正待續寫。
責任編輯:李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