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孫紅霞 王子楓
張連鋼,山東港口高級別專家、青島港首席高級工程師、山東港口青島港集團有限公司技術中心首席科學家,是“時代楷模”“連鋼創新團隊”的帶頭人,被譽為中國智慧港口的“推門人”。幾十年來,他扎根港口一線,執著拼命、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先后榮獲全國道德模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山東省道德模范、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齊魯最美科技工作者、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先進個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連鋼(勞模)創新工作室”獲得“2021年度山東省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榮譽稱號。
拼命,只為心中那份家國情懷
2017年5月11日,全球領先、亞洲首個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在山東港口青島港誕生。5年時間里,這座碼頭8次刷新作業效率世界紀錄,讓“中國智造”的旗幟在全球自動化碼頭的高峰上迎風飄揚。這背后離不開山東省港口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別專家張連鋼的不懈努力。
1983年,胸懷報國之志的張連鋼從武漢水運學院(武漢理工大學前身)電氣自動化專業畢業。當時他剛工作不久,橋吊的電控系統就出了問題,因為不掌握核心技術,只能請國外專家來調試。張連鋼想要一點數據,留作以后自主維修使用,可這位專家聳聳肩,不僅分毫不給,調試的時候還把張連鋼關在了門外。當年,張連鋼一個月工資連百元都不到,這位專家一天就是3600元,干了12天,拿走4萬多元。張連鋼咽不下這口氣,他立志要改變中國港口技術落后的狀況。
從1985年的“六五”國家重點技術攻關項目——國內第一臺采用全可控硅直流調速集裝箱橋吊的安裝、調試,到20世紀90年代,青島港前灣三期智能生產控制系統的開發,再到2006年,港口輪胎吊“油改電”技術突破并在全國港口推廣,張連鋼憑借著自己的專業學識,刻苦鉆研,在港口發展大潮中,成為港口科技領域踏浪前行的弄潮兒。
2008年,對于張連鋼而言是艱難的一年。那一年,他被確診肺癌。醫生的診斷書,如同晴天霹靂,讓這個山東漢子難以接受。手術、化療、休養,張連鋼飽受病痛折磨,與癌癥拼命抗爭著,終于,他憑著頑強的意志挺了過來。
大病初愈的張連鋼時刻不忘關注世界港口發展動態。他敏銳地察覺到港口行業正向著智慧化方向發展,他夢想著我們中國人也能擁有自己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2013年,青島港決定啟動全自動化碼頭建設,仍在康復期的張連鋼,毅然決定勇挑重擔。
項目立項、國外考察,走了一圈下來,國外同行卻“連捂帶蓋”,技術壁壘和傲慢不屑,讓張連鋼備受煎熬,更感覺到了深深的屈辱。“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要成功還得依靠我們自己!”就這樣,張連鋼和他的項目組成員踏上了自主創新的艱辛探索路。
張連鋼常放在嘴邊一句話:“拼命都不一定干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從方案開始設計的那天起,張連鋼辦公室的燈就沒在晚上十點前熄滅過,通宵達旦更是家常便飯。張連鋼為了心中的夢想,拖著病軀和項目組成員一起拼命努力。
規劃建設過程中,張連鋼帶領大家召開了3000多場技術研討會,形成了幾十萬字的分析報告,僅僅出入集裝箱卡車的閘口布局,前前后后就設計了40多稿,流程測試案例編寫了7000多個,測試達十萬多次。這一組組數據,是張連鋼堅定報國的初心,用一個個通宵達旦、一次次挑戰極限,向中國全自動化碼頭發起全力沖刺的鮮活見證。
短短15個月,一張由項目組主導、規劃、設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自動化碼頭藍圖產生了。外國專家震驚地表示:“不可思議!我必須說,你們的模式才是最符合自動化碼頭建設方向的模式!”在國外,完成這項工作至少需要3年。

“連鋼創新團隊”帶頭人張連鋼(右二)與團隊成員一起在橋吊大機房檢查自動化設備運行情況。
山東省青島市總工會供圖
創新,就是要挺起中國智慧港口的脊梁
張連鋼對“創新”情有獨鐘。
自動化碼頭拖運集裝箱的工作由無人駕駛的自動導引車(即AGV)完成,其核心技術被歐洲一家公司壟斷。因為不開放、捆綁銷售等苛刻條款,項目組決定放棄與國外廠商的合作,轉而與國內設備制造方聯手攻關。當時,業界對青島港的選擇眾說紛紜,甚至有國外專家直接質疑:中國有能力搞自動化碼頭?在一片質疑聲中,張連鋼帶領項目組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建設。
2016年,他帶領項目組閉關研發,100多個日夜的奮戰,100多次的模擬仿真測試,分析了上萬條工作日志,項目組終于突破了自動導引車運行中“死鎖”的瓶頸,自動導引車可以順暢地“跑起來”了!
就在項目推進的關鍵階段,巨大的工作壓力,讓張連鋼的身體又發出了警報,身上長滿紅斑,前胸到腿上全都是紫癜。醫生診斷是疲勞導致的免疫力低下,叮囑他要好好休息,保重身體。可是開弓哪有回頭箭,從醫院出來后,他僅僅是從藥店買了些增強免疫力的藥物帶在身上,又匆匆趕回碼頭建設現場。一踏上工地,醫生的囑托被他拋到了腦后,張連鋼又恢復了往日緊張的工作節奏。他白天在酷暑中鉆設備,爬高空,衣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晚上回到辦公室,對照圖紙研究第二天的建設重點,常常忙到深夜。
不破不立,惟創新者勝。作為碼頭裝卸轉運環節的關鍵,自動導引車一直是優化的焦點。為了用創新設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張連鋼廢寢忘食,帶領團隊選型電池,結合運行、交互、充電等多個環節反復試驗,最終舍棄國外普遍使用的鉛酸電池,選定鋰電池方案,設計制造了世界首臺不用換電池的AGV,每個作業循環自動完成充電,續航里程無限制,不但節能環保,而且設備減重十幾噸,實現了低成本、小容量、長壽命、輕量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節省換電站建設成本過億元。
3年的碼頭規劃建設時光,張連鋼和他的團隊不僅攻克了10多項世界性技術難題,更走完了國外8~10年的路,建成了作業效率全球領先的全流程自動化集裝箱碼頭,為全球自動化碼頭建設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執著,以超越自我引領發展潮流
從自動化碼頭二期建設立項起,張連鋼就定下了“全面超越一期碼頭,引領世界自動化碼頭建設發展潮流”的目標,他拿出靠上、拼上、豁上的信心和勇氣,帶領團隊繼續攻難題,破難關。
二期項目建設初期,5G應用還沒有成形的行業設計方案,業界還沒有成熟的商業產品;氫燃料電池在國內的技術雖然比較成熟,但還未曾應用在大型港口機械上。“要干,就要占領世界自動化碼頭技術的制高點;要干,就要引領世界未來港口的發展趨勢;要干,就要讓夢想在我們的手中變成現實。”這一次,執著而堅定的張連鋼決定再次挑戰港口科技領域的最前沿。
在反復的試驗過程中,一項項難題接踵而至。作為團隊帶頭人,張連鋼克服術后不適,帶領團隊日夜奮戰。2019年11月28日,短短15個月,集合了氫動力自動化軌道吊、運用5G+自動化技術等全球首創科技成果的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二期項目投產運營,達到當今世界先進的全自動化碼頭科技水平。張連鋼和團隊一起升級碼頭的信息化系統200多次,優化功能2200多項,主持推出了全球首創智能空軌集疏運系統、自動化橋吊“一對多”監控系統等多項科技創新成果;全力推進分布式光伏、風力發電并網系統,探索風光儲氫一體、多能互補的現代能源體系新路徑;與日照港的工友一起對傳統碼頭進行改造升級,創造出全球首個順岸開放式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為全球港航業打造了“中國樣本”。張連鋼用一次又一次攻堅,一輪又一輪超越,將一個個“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現如今,60多歲的張連鋼仍然奮戰在碼頭建設第一線,為加快建設新一代自動化碼頭,率先打造“碳達峰、碳中和”綠色示范港做出自己的不懈努力,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來源: 中國工運and工會信息編輯部、山東港口青島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