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過青島的街道,與大海咸濕的氤氳互致問候。回聲以水彩畫的姿態,過濾為一座城市的百年文藝風景。濱海的青島天生麗質,是世界上最適合用水彩畫表現的城市之一。因了這種美景與美術“美美與共”的雙向奔赴,國內美術界素有“中國水彩看山東,山東水彩看青島”的說法。本月下旬,青島將舉辦“水彩讓城市更精彩”——首屆中國當代水彩畫邀請展暨水彩畫學術論壇。活動分為首屆中國當代水彩邀請展、青島特別展區水彩作品展、中國水彩學術論壇和名家邀請寫生活動三個板塊,引入國內前沿的當代水彩畫藝術新觀念。
“打造‘中國水彩之都’,是落實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的‘建設藝術城市,讓人文青島享譽世界’目標要求的具體措施。”在日前舉行的“水彩讓城市更精彩”——首屆中國當代水彩畫邀請展暨水彩畫學術論壇新聞發布會上,市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魏勝吉擲地有聲地闡述了青島要打造中國首個“水彩之都”的文化愿景。藝術界人士普遍認為,這個鮮活的城市文化品牌,無疑將為品牌之都青島描摹更為綺麗浪漫的底色,給“藝術青島”增添熠熠生輝的活力和生命力。水彩,會讓青島更出彩更精彩;青島水彩,是青島走向世界享譽世界的一張文化名片。
實際上,“水彩之都”這個概念一年前即蓄勢待發。去年9月,青島水彩畫作品首次大規模登上中國美術館,不僅對提升青島水彩的藝術水準和學術高度具有推動作用,也是一次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的展示,更是青島傾力打造“水彩之都”,讓青島水彩走向世界的莊嚴宣誓。彼時,青島水彩首度以城市文化品牌,作為學術與藝術皆鮮明的“樣本”,閃亮了中國最高美術殿堂中國美術館,成為研究中國水彩本土化發展的典型案例和青島百年美術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事件。
“邀請一座城市的地域特色畫種到中國美術館舉辦展覽,這是第一次。”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表示,青島水彩這座“高山”是在中西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在西學東進的文化浪潮中形成的,同時它也是時代的造就。在這樣的背景下,“青島水彩”既有歷史,又有現實,有現代,更有未來。

2021年10月,“中國美術館學術邀請系列展——青島水彩”匯報展在青島市美術館舉辦。
青島籍水彩大家陳堅,有著分量頗重的多重身份——中國美協水彩畫藝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學院教授、碩士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館展覽評審委員會委員等。于很多業內人士看來,從某種程度考量,由一位青島籍畫家擔任中國美協水彩畫藝術委員會主任,陳堅和他身后的諸多藝術力量,本身就是一張沉甸甸的名片。陳堅曾多次在不同場合表述,大海是他另一個靈魂的故鄉,對它深深的眷戀。用語言難以表述,于是就化為一幅幅水彩畫。在陳堅看來,談起中國百年水彩畫的歷史,有一座城市無論如何都繞不過,那就是青島。這座城市之所以與水彩結緣,吸引眾多水彩名家駐留,與它所展露的氣質密不可分。青島把水彩畫等外來文化經過蒸餾、包容變成“洋氣”的青島本土文化,這本身就具有獨樹一幟的國際性、時尚性,這無疑會令青島的軟文化實力走得更遠。
縱觀青島“水彩畫簡史”行走中的履跡與烙印,在時代漸次推進中,恰恰重疊了水彩畫在中國的發展史。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水彩畫就已經在青島風靡起來,當時最有名的繪畫組織便是以此畫種為主的“琴島畫會”。上世紀20年代,青島的中學美術課便有了水彩畫的相關課程,只是那個時候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沒有“閑情逸致”更沒有“閑錢”去請專門的老師學習水彩畫,早期的繪畫者不僅對繪畫有深沉的愛好,而且有大把閑適的時間,有不必為衣食發愁的風雅。比如呂品,這位被后人稱作“山東水彩奠基人”的富家子弟,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曾坐在私家小汽車里,在煙雨蒙蒙的青島街頭寫生,留下一幅幅經典的水彩畫作。

大石村的農民們紛紛拿起畫筆創作水彩畫。
像呂品這樣“有錢有閑”的畫家畢竟只是鳳毛麟角,水彩畫在青島的普及離不開早期為青島美術啟蒙作出貢獻的老畫家。他們常年默默耕耘在青島的美術教育一線,為青島培養了大量的美術人才,他們個人的藝術成就也更多表現在水彩畫方面。已故文史專家魯海先生在他撰寫的《青島老校》中提到了有著“中國水彩第一人”之稱的徐詠青先生,他晚年定居青島,并開辦繪畫學校招收學生,傳播水彩畫藝術。以徐詠青為代表的早期青島水彩畫以紅瓦綠樹、碧海藍天以及歐陸風情的城市人文景觀為主,和水彩的原生態格調高度契合,蘊涵著天然的“代入感”,形成了對青島地域文化高度提煉與濃縮的山海畫風。
上世紀50年代,青島成立有專門的水彩畫研究會,一批創作手法多樣、創作理念超前的畫家使青島水彩畫創作一度呈現興盛的景象。經年間,青島水彩畫在全國美展、水彩畫展上大放異彩。另外,每年會有許多從青島輸送到全國各個美院的學生,在異鄉的天空留下青島的色彩基因。青島籍著名畫家杜大愷,在1980年手繪了《勞山道士》水彩畫繪本(出版物名字即為勞山,實為嶗山)。這本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不到40頁的小畫書,是國內最早的彩色小人書之一,第一版印量即為29萬冊。以當年的傳播力來看,這種水彩畫的藝術力量可謂是重磅的青島城市推介。

水彩畫家們在八大關寫生。
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一大批青島水彩畫家立足青島的城市文化語境,創作了大量具有鮮明地域特征的作品。經過幾代人的沐風櫛雨,青島水彩在全國畫界產生了重要影響,為推動水彩藝術的本土化作出了重要貢獻。從聞一多、徐詠青、呂品,到新中國成立后的晏文正、宋守宏、陶天恩,再到改革開放之后的陳堅、王紹波等,皆為不同時期的翹楚。經幾代藝術家的努力,水彩畫在青島的土地上落地生根,繼而根繁葉茂,最終形成了氣質鮮明的“海蠣子”味兒的地域風格。
山東省美協副主席、青島市文聯主席、青島大學美術學院院長王紹波表示,青島的水彩畫專業程度始終很高,幾代本土畫家逐漸將水彩畫這種外來語言內化,為原本很西洋化的東西,加入了新鮮的本土元素繪畫語言,形成了藝術青島異彩紛呈的多元氣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崔燕/文 王雷/圖)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