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19日訊 青島市委老干部局近日印發《發揮老干部優勢和作用助力基層治理行動方案》,實施助力紅色基因傳承、助力基層黨建融合發展、助力文明社區建設、助力平安社區建設、助力為民服務實踐等五大助力行動18條具體措施,發揮離退休干部黨組織、社團組織作用,通過優化居住地報到、結對共建等制度,立足基層,融入社區,調動全市近9萬名離退休干部積極性,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實現銀發一代的“新作為”。
助力紅色基因傳承,政治引領葆本色。發揮老干部隊伍的政治引領作用,創新推出“互聯網+黨課”教育模式,將黨課搬到“指尖”上,市老干部宣講團團長王繼軍教授《踐行宗旨,不辱使命》主題黨課,在線觀看人數15.9萬人次。舉辦“我看脫貧攻堅新成就”演講比賽,32.6萬人次參與觀看及線上線下互動。市南區老干部局啟動“6020”弘揚紅色文化示范基地建設,以江蘇路街道“青鋒匯”為依托,搭建離退休黨員干部與青年群體間的溝通平臺。黃島區開展“雷鋒學校及雷鋒社區建設年”,傳承雷鋒精神。萊西市130名“五老”擔任“紅色教員”,打造全國首批“紅色校車”流動教育基地。
基層黨建融合發展,當好先鋒聚合力。推進基層黨組織與老干部黨組織交叉任職,選拔優秀的老干部擔任街道黨工委或社區黨委兼職委員,鼓勵機關老干部黨支部和社區基層黨組織結對共建,建立社團嵌入式黨組織等多種形式,使近800個離退休干部黨總支(支部)、1000余個黨小組在融入基層、助力治理中發揮作用。李滄區建立地緣、趣緣、業緣、學緣“四緣”功能型“銀齡黨支部”,打破身份局限,打造涉老黨建新引擎。嶗山區依托社區建立“同地”型、依托志愿服務組織建立“同業”型、依托老年社團建立“同趣”型黨支部的“三同一匯”模式,助力基層黨建融合發展。“最美老干部”孫會發,回村擔任黨支部書記,把孫家張村從遠近聞名的落后村建設成為青島市新農村建設示范村。市北區海琴社區原黨委書記夏玉波,創建的“365黨員工作室”被評為青島市首批黨建品牌。
助力文明社區建設,為民服務樹形象。創建“關愛心理熱線工作基地”,100余名老干部和心理咨詢師參加熱線值班、多基地面詢、入社區幫帶,義務幫助市民、青少年解決心理問題,促進社會和諧。打造各具特色的關愛品牌,“最美老干部”耿秋萍,帶動1500多人的愛心團隊堅持幫扶貧困學生,即墨區“朝陽助學”“希望之星”活動、膠州市“尚德少年慈善基金”、萊西市“小雨點”志愿者服務等創新關愛幫扶模式,實施精準關愛。開展“我為創城加一分”老干部志愿服務行動,近千支老干部志愿服務總(分)隊參與其中。 市直單位老干部志愿者采取“入戶訪談、流動辦公”,有針對性地開展文明創城、食安宣傳、垃圾分類等,以實際行動服務群眾,樹立新時代老干部黨員形象。
助力平安社區建設,用心用情促和諧。開展“萬場送法實踐”,全市600余名五老普法宣講員在疫情防控期間,采取線上、線下等多種方式開展普法宣講活動,五老網吧監督員配合執法人員開展疫情防控網吧專項檢查行動。市北區五老宣講團團長于春山根據企業面臨復工復產需要,編寫“送政策送法律”宣講稿,為30多名企業領導進行宣講。西海岸新區廣泛動員老政法退休黨員,在社區舉辦法治講座、法治大講堂30余次,對3千余名青少年和群眾進行遵紀守法教育。全市老干部參與社區、單位一線防控300余人,累計1萬余次,有效助力了基層治理和疫情防控工作。
助力為民服務實踐,發揮優勢講奉獻。廣大離退休干部在為民服務持久實踐中升華凝成“老”品牌,在黨和人民群眾廣泛認可中獲得“新”榮譽。試點“志愿服務聯盟”,采取“項目共建、活動共聯、資源共用、黨課共享、實事共商”的方式,不斷拓展活動領域向志愿服務聯辦、精神文明聯創、文化活動聯搞等延伸,形成疊加優勢,擴大助力活動影響力。“全省抗擊疫情優秀志愿者”“文明市民”“最美社區人”鮑秀蘭,以“鮑秀蘭愛心工作室”為基地,打造“七彩華齡”文藝崗、“鄰里互助”便民崗、“愛心大姨”陪伴崗、“平安社區”安全崗,組織社區老黨員、老同志義務為社區居民服務。城陽區推行老干部驛站,即墨區試點“銀輝驛站”,李滄區建立“社區老干部議事會”,解決社區治理和居民集中反映的痛點、難點、熱點問題,辦好事做實事成為基層治理中的“紅色管家”。積極發揮離退休農技老專家在突破平度萊西攻勢和鄉村振興攻勢中的作用,即墨區畜牧業發展服務中心離退休干部黨支部,建立3處“畜牧科技輔導站”,5個專業小組,為群眾解決養殖中的實際難題。平度市退休干部陳清周,年義務出診百余次,當好養殖戶的貼心人,使他們走上富裕路。萊西市退休干部趙文德、王華松與貧困戶結對幫扶,在果園管理、花生種植上精心指導,提高村民種植的積極性增加了收入。(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佳旎)
責任編輯:榮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