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官網發布消息稱,近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青島新冠肺炎疫情溯源調查過程中,從工人搬運的進口冷凍鱈魚的外包裝陽性樣本中檢測分離到活病毒。
兩個關鍵詞:國際首次、活病毒
自6月以來,我國多地已在個別進口冷凍食品尤其是冷凍生鮮產品外包裝等檢出新冠病毒“核酸陽性”,包括凍南美白蝦、凍雞翅等。這次與以往不同,這是國際上首次在冷鏈視頻外包裝發現活病毒,而且證實具備傳染性,也就是說,如果有人接觸了病毒污染的外包裝,且沒有注意清洗消毒,就有被感染的風險。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此前就曾表示:局部地方的空氣當中含有病毒,當空氣當中帶有病毒顆粒的灰塵落下來的時候,它就污染了這些物品。這些物品如果屬于潮濕或者溫度很低的情況,它存活的時間就比較長。
冷鏈食品,尤其是冷凍海鮮所處的環境,正適合新冠病毒的“潛伏“。而新冠病毒在冷凍環境下,存活期可以達到28天之久。
為何之前沒有分離到活病毒卻有感染者?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林炳亮表示:“通過接觸冷鏈的食品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在早期接觸的時候病毒還是活的,只是之前沒有檢測出來,但到后面的檢測出來之后,已經不是活病毒了,它只剩下病毒‘殘骸’了,核酸就是一個病毒的成分”。
我們需要緊張么?還能吃低溫冷凍海鮮嗎?
冷凍食品、冷凍海鮮還是可以吃的。
進口冷凍食品包裝上的新冠病毒來自哪里?其實還是來自感染的人。最大的可能性來自產品在生產后的倉儲、冷鏈運輸、銷售過程中,外包裝被感染新冠的人員直接接觸到,或者整個過程的空氣中飄浮有新冠病毒而造成的。迄今為止,并未發現消費者因接觸污染的冷鏈海產品而感染的病例。
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途徑仍為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同時,我國相關部門已經加大了進口冷鏈食品新冠病毒監測、消毒等措施,普通公眾注意保持清潔、生熟分開,可以正常購買和食用進口生鮮。
總的來說,咱們普通老百姓,接觸或食用冷鏈食品的感染風險很低,大家不用太擔心。而對于冷鏈從業人員,只要注意日常防護,感染的風險其實也很低?,F在世界衛生組織WHO對食品行從業人員的日常防護也有很詳細的提示。比如,帶一次性手套,避免皮膚直接接觸可能被污染的冷鏈食物、勤洗手,不要隨便摸口鼻,等等。
秋冬季是否需要重點關注進口冷鏈食品和跨國快遞?
不單是在秋冬季,每個季節都要注意嚴防國際物流,因為國際物流快遞物品處于密封狀態,不會暴露在日光、紫外線等外界環境下,可以更長時間存活,尤其是冷鏈食品,因為冷鏈本身就是在冰凍環境下,處于低溫的狀況,所以每個季節都要重視。
專家提醒,應盡量避免海淘、代購國外疫情形勢嚴峻地區的商品。通過電商、微商等渠道購買的生鮮產品,快遞外包裝如未消毒不要帶入室內,接觸外包裝及生鮮食品后應及時洗手,避免用手觸摸口鼻眼等處。此外,食物煮熟煮透,確保食品安全。
對可疑污染生鮮食品如何消毒?
對于普通民眾來說,對于處理生鮮食品的清潔和消毒措施還是要做到位。
處理食材前,必須要堅持洗手,最好用洗手液來消毒清潔。在打噴嚏、擤鼻涕、上廁所之后都應當及時洗手,而且不要隨便用手去摸嘴,鼻子和眼睛。同時做好餐具和臺面的清潔。
在買菜回去的過程中應當都做好生熟分開,比如買菜時用不同的袋子來分隔,回家之后放入冰箱的獨立的抽屜當中。從預防微生物污染的角度,一般大多數的食材都建議烹調溫度達到60℃以上,有的甚至可以達到70℃~80℃會更安全一些。
重慶市疾控中心曾發布過一份對進口可疑污染生鮮冷凍食品的消毒指引,大家可以參考下。
責任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