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當了一輩子采石匠,到老了還能改行當畫家。 ”在嶗山區沙子口街道大石村藝術基地的畫室里,69歲的村民段京科拿著水彩筆笑呵呵地說。
像段京科一樣,還有20多名農民正在忙著畫畫。他們放下了原先的鐵錘、鋤頭,拿起了纖細的水彩筆,開始了新追求。
大石社區,這個曾經祖祖輩輩“靠山吃山”的“石匠專業村”,在一支支小巧畫筆的撬動下,正朝著“農民水彩畫專業村”目標邁進。大石社區村民創作水彩畫。
丟掉鐵錘拿起新畫筆
大石社區曾是有名的采石專業村,鼎盛時期全村300多戶村民九成家里有石匠。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等國內重點工程中,大石村的石匠就擔當重任。1992年青島采石場關停后,大石社區的采石行業逐漸沒落,曾經此起彼伏的采石聲響也逐漸冷落下來。
大石社區地處南九水河畔,山清水秀,又緊靠著國內第一條現代意義的汽車公路——臺柳路,還擁有上千畝山林以及數百畝櫻桃園,每年都有眾多畫家、藝術家前來采風寫生。 “能不能把畫家和藝術家的智力資源與社區的自然資源結合起來,讓居民從中受益呢?”大石社區黨支部書記段存恩帶著這個“命題作文”,去了深圳大芬油畫村考察學習。在這期間,市文聯、嶗山區多次組織專家學者們到大石社區調研論證。通過調研,沙子口街道堅定了打造大石畫家村的決心。
旅美畫家梁凱在大石社區已經居住了7年,“水彩畫在青島有很好的群眾普及性,青島的水彩畫在全國來說也是比較不錯的。 ”
“當年,我們的石匠能夠憑著好手藝從山村走進了北京,從采石到畫畫,都需要工匠精神,我們也相信能把水彩畫賣到全國。”段存恩這么說,梁凱則主動提出自己當“藝術總監”。
經過半年多的籌備,在區、街道兩級的資金政策支持下,今年初,大石農民水彩藝術基地順利建成,并投入使用。
老石匠變成農民畫家
萬事開頭難,考慮到20名學員都是零基礎。梁凱先從最基礎的運筆教起,讓學員們從臨摹、畫好一條線做起。在20名學員中,69歲的段京科是年紀最大的,他當了40年的石匠。段京科說,“我拿慣了鐵錘和鋤頭,手上有很多繭子,改成拿小鉛筆,多少有些不習慣,在畫畫時經常把鉛筆都摁斷了。好在指導老師非常好,一個勁兒地鼓勵我。 ”
7月8日,學員們繪制的首批50幅水彩畫被一家科技公司訂購,之后又追加了50幅的訂單。 7月10日,大石水彩畫受邀參加第55屆全國工藝品交易會,有兩家單位訂購了50幅農民水彩畫。
打造南九水鄉村休閑藝術帶
“石匠文化是南九水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活化石。”嶗山區鄉村振興工作推進中心主任段存剛介紹,嶗山區正在以大石社區畫家村打造為切入點,推進南九水休閑藝術示范帶,打造集藝術創作、生態旅游、科普教育、精品農園等為一體的藝術畫廊、美麗鄉谷。
青報全媒體記者 陳勇 通訊員 胡聲銳梁太宏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