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烙畫,又稱燙畫葫蘆、火筆畫葫蘆,是中國傳統民間工藝,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葫蘆諧音“福祿”,有著福祿雙全的象征,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葫蘆烙畫飽含著濃濃的“福祿文化”內涵,承載著傳統民間工藝技藝的文化。

路好輪從事葫蘆烙畫這門傳統的手工藝已有近九年時間,在外人眼中他是一個沉默少語的人,但一聊起葫蘆烙畫他便能侃侃而談。
2003年路好輪從部隊轉業回到家鄉,癡迷葫蘆烙畫的他通過刻苦自學、不斷摸索,現已創作出近千件葫蘆烙畫和針刺紋繡烙畫作品。在部隊的經歷塑造了他認真細致的性格,從葫蘆的選材到起稿、走線,再到渲染、上色、封油,每一步都是他與自己的較量。

路好輪的家在青島市城陽區,一打開家門仿佛進入了葫蘆的世界,墻上掛的、桌上擺的、柜子里放的全都是路好輪的葫蘆烙畫作品,這些色彩豐富的手工葫蘆烙畫風格各異、形態萬千、富有濃郁的傳統特色和樸實的畫風。路好輪的葫蘆烙畫作品題材也很豐富,三國水滸、人物生肖、花鳥魚蟲,無不精妙絕倫。在制作的造型技法也常有出新,或描、或點、或刺、或染,皆是路好輪經年累月的心得。

雕刻初誰料,纖毫欲自矜。烙畫雖小,每一件作品從構思到制作,短則一兩天,長則達數月。路好輪對自己的作品更是精益求精,僅是葫蘆選材這一步,路好倫要求就格外嚴格,要選取兩年以上葫蘆,質感好、濕度低,壁厚且潤滑光澤;然后在依形擇圖,根據葫蘆走向刻畫圖案。在烙畫技法上,他也深有研究:電烙法注重手藝人對火候的拿捏,65℃到70℃是最合適的溫度,色彩層層渲染,平衡之道,在細微之間凸顯;針刺法則略有不同,1針勾線、3針、5針渲染、7針打霧,針刺紋繡于葫蘆,更顯明艷生動。
對于路好輪來說,烙畫創作最難的不是在把握火候、力度這些“技術活”,而是對烙畫“意”的拿捏。葫蘆烙畫講究“意在筆先、落筆成形”,創作烙畫的過程無異于一次心靈的長征,作者施情于“筆”上,以鐵為筆、以火為墨,每件作品都有其獨一無二的蘊意。

軍魂
《軍魂》是路好輪最自豪的作品,提起制作過程,他眼睛有些許濕潤,路好輪說:“這是我為慶祝八一建軍節做的作品,為了做好這幅作品我上網查了很多的資料,當我看到79年那場對越反擊戰的視頻時我忍不住了,我看到很多戰士在這場戰役中倒下了但是我們的紅旗一直沒有倒,鮮紅的立在那里,我感觸太深了,我當時就下定決心一定要用最好的狀態、最高的情緒投入到這幅里去。”
作為一名轉業老兵,每當提到與愛國相關的題材路好輪就格外激動。在路好輪的家中擺放著很多愛國題材作品,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向黨、向祖國和戰友致敬。這位守藝人將他的愛國情懷深深地刻在葫蘆上,也刻進了自己的心里。

對于路好輪來說,想要做好一個作品,要有耐得住寂寞、坐得住板凳的態度,更要有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甚至苛求完美的匠人精神。葫蘆烙畫已經成為他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正是憑借著對葫蘆烙畫的這份熱愛他才能不斷去提高、升華自己,現在,他為自己立下的新目標是:用更好的作品超越自己。(智慧青島記者 劉爽)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