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運大腦“一朵云”、數據傳輸“一張網”、聯勤聯動“一塊屏”
上海:一網通管 精細治城
常住人口超2400萬、市場主體270多萬、軌道交通運營里程700多公里、電梯24萬余臺、建筑總量13億多平方米……面對超大的城市管理基數,上海正在擺脫傳統的管理方式,緊抓城市現代化治理“牛鼻子”,以升級建設“一網統管”系統為抓手,通過綜合運用數據匯集、系統集成、聯勤聯動,建設城市安全和管理平臺,走出了一條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治理新路。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的營商環境,也要有一流的運行能力。隨著“一網通管”向2.0版不斷升級,上海正著力實現“一屏觀天下、一網管全城”的目標,更加智能、更加精細的城市治理“繡花功夫”,也成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的生動實踐。
城運大腦“一朵云”
匯聚多部門“神經元”,形成一張“上海數字孿生地圖”
日前,青浦區服務保障進博會前線指揮中心,視頻智能應用系統更新了一條線索。信息顯示,在諸光路與盈港東路交叉路口,發現行人亂穿馬路,一旁的圖片框里顯示的,是做出這一判斷的監控畫面截圖。收到這一信息后,工作人員立即進行確認,并調度最近的聯勤聯動工作站前往核實處置。五分鐘后,管理平臺的大屏上,出現編號為80030259隊員的實時定位,通過他隨身佩戴的記錄儀看到的實時畫面也出現在大屏上。
攝像探頭自動發現,自動派單到對應的處置人員,處置完成之后會通過攝像頭自動結案。這一不經意的治理細節,只是保障第三屆進博會8平方公里重點區域內“一網通管”的一個小應用。
超大城市運行,突發事件、復雜問題多,需要建立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運行體系。從2019年開始,上海市公安、住建、應急管理、大數據中心等多個部門,聯合建設了上海城市運行管理和應急處置系統。兩年的時間,路燈、消防栓等1495萬個城市部件、2.68萬公里地下管線、5000多個建筑工地、1.4萬多個住宅小區、3000多處歷史保護建筑……這些城市管理中的難點、堵點、痛點、盲點,通過智能預警手段,結合無人機、高清攝像頭等先進設備、智能感知端,依靠水陸空88萬個“神經元”,形成了一張“上海數字孿生地圖”。
站在大屏幕前,不僅有實時更新變化的城市實有人口、空氣質量指數、市內交通客流量、全市供水量負荷、水質達標率,地理位置亦成為“身份證號碼”,連接“在線”即可實現有效感知,包含“客流監測分析”“套牌車核查”“渣土車未蓋頂預警”等一系列智能化城市應用場景,實現了從預警到處置的閉環管理,成為上海城運大腦的“一朵云”。
數據傳輸“一張網”
打通信息“孤島”,賦能城市“智能體系”
七八月份是上海雷雨頻發的時節,那時于商湯科技采訪時,有一個細節格外清晰。相關人員介紹,上海如果遇到雷電、大風天氣,“雙黃”預警會即刻出現在上海市民手機上,而在“一網統管”城運系統上,一張實時更新的防汛中央地圖也會匯集157個水位監測點、550個雨量監測點和26個氣象采集點的數據信息。此外,1418個排水泵站,2.68萬公里地下排水管網,64個易積水點,1.4萬個小區以及百余個防汛隊伍,也通過物聯網相互連接,這讓防汛決策更加科學。
能做到如此精準,靠的是大數據匯聚傳輸的“一張網”。記者了解到,對應86個一級指標,上海“一網統管”系統整合接入了包括公共安全、綠化市容、住建交通、應急民防、氣象衛健等數十個單位系統,共享數據量超過25億條。例如,除水務外,上海氣象部門推出智能氣象插件,提升災害監測數據回溯分析和風險早期識別能力;上海市衛健部門將“上海健康云APP”平臺接入城運系統,在疫情防控期間發揮巨大作用;上海市住建部門將16個區8600多棟高層幕墻納入“一網統管”,為一塊塊玻璃建設好“數字地圖”,守護市民的“頭頂安全”。
通過聯通、整合跨部門數據,城運系統形成了良好“生態”,打通信息“孤島”后,數據“開口”說話,智能治理的成效也在過去不久的國慶黃金周中大顯身手。
10月2日18時,超過8.1萬人同時駐足外灘濱水區,刷新了疫情以來外灘濱水區的瞬時客流紀錄。人流量大,但城市運行總體平穩有序,背后則是一張看不見卻又無處不在的“網”正一刻不停高速運轉:上海在長假期間首次全面運用實時數據動態指揮城市運行, 48個部門的179個系統、710個應用,對城市運行管理實時數據交換、分析和形成閉環處置,全力發揮“一網統管”線上線下協同聯通作用。
聯勤聯動“一塊屏”
由被動處置向主動發現,倒逼線下流程全面優化
遍布上海的“神經元”,正在成為百姓生活有序安寧的數字衛士,但線上只是手段,關鍵是線上聯通與線下處置協同,在“一塊屏”形成閉環管理。在這一點上,上海市、區、街鎮三級城運系統也已經陸續上線。
上海市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常務副主任徐惠麗介紹:“‘一網通辦’的建構‘設想’,是借助三級城運系統跨部門、跨層級協同聯動,以線上的數據流、管理流,倒逼線下業務流程全面優化和管理創新,推動城市治理智慧化,讓城市更聰明。”
于是,上海市明確,市級平臺要為全市“一網統管”建設提供統一規范和標準,完善全市性重大事項現場指揮處置功能;區級平臺要發揮樞紐、支撐功能,強化本區域個性化應用的開發和疊加能力;街鎮平臺要對城市治理具體問題及時妥善處置,對重點難點問題開展聯勤聯動。
上海數據交易中心CEO湯奇峰表示,城市“一網統管”的核心是數據和融合,而在這超大城市“一張網”的背后,政府和企業的力量正在聚攏。據悉,上海“一網通管”經過近兩年運行,已經從1.0版逐步向2.0版升級,除了一些企業開發的玻璃幕墻監管、建筑垃圾監管、水管家、電管家、智慧廁所管理系統、公交站廳智能監管等進入平臺,包括商湯、云從、曠視、依圖、大華、海康威視、新聯偉訊等近30家在人工智能領域擁有先進技術和成熟經驗的企業,也加入了該平臺的建設,加速場景應用與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
如今的上海街頭,紅綠燈不再只是“燈”,它能自行感知、收集數據,給出信號控制的最佳方案,即“走向精準預判”。這不僅是技術革新,更是一種治理模式的重塑,通過線上線下聯動,上海正在推動城市治理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機交互型轉變,由經驗判斷型向數據分析型轉變,由被動處置型向主動發現型轉變。(青島日報/觀海新聞駐滬記者 胡相洋)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