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直到我們老得哪兒也去不了,你還依然把我當成手心里的寶。”這句歌詞傳唱了許多年,仍是很多人心中向往的美好。86歲的陳同善和83歲的秦玉明,是一對已經相濡以沫63載的鉆石婚夫妻。四世同堂的老兩口,每天都樂呵呵的,期待著繼續攜手漫步,邁向風雨同舟的70載白金婚。
陳同善給秦玉明獻上一束花。記者 宋新華 攝
難忘:與子偕老的海邊承諾
1956年,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一根紅線將千里姻緣一線牽。陳同善從四川省某部隊醫院來青島出差,順便探望青島的姐姐。姐姐和秦玉明是住在同一個院里的鄰居,彼此很熟悉。熱情的姐姐帶著弟弟到秦玉明家里串門,有意撮合兩人。
“我倆第一次見面就看對眼了,用如今流行的話說,屬于一見鐘情。”陳同善笑著回憶當年的情景,那時候的年輕人都比較單純保守,社交圈也不算廣,熟人介紹也講究緣分,有緣千里來相會。
分別之后,兩人開始了異地戀。不懂浪漫的兩個人,不會在信中傾訴甜言蜜語,但是一封封飽含牽掛之情的信件卻跨越了空間的鴻溝,拉近了兩顆心的距離。一年的時間里,兩人一共見過兩次面。每次都在離家較近的棧橋邊走一走,當時兩人都比較內向,不太愛說話。伴著和煦的陽光,吹著涼爽的海風,聽著波濤拍岸的聲音,看著頑皮的朵朵浪花。這條路也許并不長,遠遠地就能望到盡頭;這條路也許很長,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可能要用盡一生的漫長時光。
陳同善和秦玉明的結婚照。受訪者供圖
1957年,陳同善復員到青島工作,從此兩人可以在同一個城市里生活,在同一個院子里欣賞火紅日出、仰望皎潔月光。第三次在棧橋的海邊漫步時,兩人許下承諾,決定攜手步入婚姻的殿堂。1957年5月1日,兩人一起回到山東老家,這是秦玉明第一次見到公公婆婆,公公婆婆對她非常喜愛。那時候并不流行結婚儀式,只是大家聚在一起喝個喜酒,在親友的共同見證下就算禮成了。
閑適:過上向往的田園生活
婚后的日常生活,很少會有浪漫驚喜玫瑰花,多數都是柴米油鹽醬醋茶,老一輩人的婚姻比較推崇平平淡淡才是真。婚后最初的20年里,兩人一直住在單位宿舍。那個年代的住宿條件有限,后來三個孩子陸續出生,一家人過著蝸居的生活。
兩個兒子在狹窄的走廊上睡吊鋪,女兒睡在臥室的小床上。冬天很冷的夜晚,一家人就用熱水袋在被窩里來回翻滾幾圈。日子雖不富裕,但是“有情飲水飽”。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在并不寬敞的房子里度過了溫馨的時光。
孩子們都很懂事,每天放學后,勤快的女兒還和鄰居家的孩子結伴到蔬菜公司門口撿扔掉的菜葉。隨著孩子們陸續就業,家里多了收入來源,生活條件也比以前有了起色。當年的小黑白電視,換成了55寸大彩電。
秦玉明給陳同善揉肩膀。記者 宋新華 攝
后來夫妻倆有了屬于自己的房子,退休后過上了向往的田園生活。凌晨,天剛蒙蒙亮,陳同善就會早早地起床澆地種菜。菜地里的品種很多,有白菜、蘿卜、韭菜、黃瓜、豆角、油菜,還有桃樹、杏樹、櫻桃樹、無花果樹、山楂樹、柿子樹……老兩口怡然自得,精心栽培著無公害綠色蔬果,分享給親朋好友。有時候,路人羨慕這片菜地蔬果,秦玉明就會熱心地摘下一些,分給路人嘗鮮。
自豪:軍旅生涯的崢嶸歲月
這些年來的風風雨雨一起走過,老兩口也時常會拌個嘴吵個架,但是絲毫沒有影響到感情。家里每次有個“風吹草動”,都是陳同善先讓步,他看著時而撒嬌時而有點霸道的老伴,有時候沒吵兩句就笑了。和記者夸起老伴來,秦玉明的神情中難掩崇拜,對老伴的軍旅生涯故事如數家珍。說起當年的那段崢嶸歲月,陳同善的眼中依然閃爍著光芒。
陳同善為秦玉明梳頭發。記者 宋新華 攝
1948年,14歲的陳同善因革命需要,破格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我們屬于陳毅司令員率領的第三野戰軍,我是隊伍里年齡最小的,工作沉著細心,陳兵遠師長安排我當通訊班長,負責傳遞情報。”陳同善先后參加過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多次榮立三等功、四等功。每當他回想起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的場面,就覺得心潮澎湃。從激烈的戰場向大本營傳遞情報,需要爭分奪秒。陳同善每次接過機密信件,都會飛快地跑幾十里路送信。有一次,敵人的子彈從他的右腿擦過,鮮血染紅了褲子,他咬緊牙關,忍受疼痛,一刻不松懈,繼續奔向目的地。
陳同善佩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宋新華 攝
去年陳同善榮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今年,他還將獲得“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這些紀念章都是歷史的見證,是中國軍人精神的象征,是傳家寶!”陳同善說,他畢生都以成為一名軍人為榮,希望年輕一代也踴躍參軍,在國家需要時勇往直前,將中國軍人的精神代代相傳。
溫馨:逗樂全家的“開心果”
早些年,棧橋海域藏著不少海鮮,尤其以香波螺和大海螺居多。晚上十一二點鐘潮水合適時,陳同善經常會和鄰居結伴去棧橋撈海螺。如果沒有人陪同,秦玉明就會穿上厚厚的衣服,守在岸邊陪著他。每次看到海水沒過了陳同善的胸膛,秦玉明總會很緊張地提醒他。如果突然看不到人影了,她就會大喊,“老頭,你在哪?”聽到回應才放下心來。
多才多藝的秦玉明擅長舞劍。受訪者供圖
前幾年,廣場舞還沒有大規模流行起來。秦玉明和街坊鄰居們一起組了一個健身隊,學會了舞劍。老兩口的生活很簡樸,一日三餐也比較簡單,以素食為主,越是上了年紀,大魚大肉吃得越少。兒女們每次來看望父母,都會帶來各種新鮮食材,把父母的冰箱里塞得滿滿當當。性格開朗幽默的老兩口是家中的“開心果”,與兒女們團聚時,你一言我一語,總能把大家逗樂。
去年,老兩口住進了女兒所在的小區,方便女兒女婿及時照顧。女兒平時包了包子、餃子,做了美味佳肴,女婿就一路小跑送到老兩口家中。前幾天,秦玉明在小區里撿到一部手機,但是她不會用這個手機接電話,只聽著電話鈴聲陣陣響起。熱心腸的她趕緊把手機送到女兒家里,讓女兒設法與失主取得了聯系,及時歸還。知足常樂,老有所樂,助人為樂,老兩口樂在其中。(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張譯心)
責任編輯:孫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