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陽區處于青島地理位置中心,擁有比較雄厚的產業基礎,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集聚區和應用示范基地,產業工人隊伍超過20萬人。城陽生產的高鐵和城軌地鐵分別占全國50%和22%市場份額。“四新”經濟蓬勃發展,擁有高企1231家,專精特新等高成長型企業1834家,上市過會公司16家。現有2所公辦中職學校(職教中心、職專)、1所民辦中職學校(民航)、1所高職附設中專部(求實),共有教職工705人、在校生5912人(含綜合高中553人)。

引言
近年來,城陽區按照政府推動、市場引導、行業指導、社會參與的辦學模式,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合作,健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完善校企合作協調推進機制,加強經費保障,推進專業布局調整,實施校企協同育人,有效提高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人才培養質量得到不斷提升,為企業輸送大批高質量技能人才,助推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走深走實。
重點舉措1優化教師隊伍,為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
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實施全員培訓和名師培養工程,落實專業教師赴企事業單位實踐鍛煉制度。在全市率先實施特聘兼職技能教師引進計劃,每年經區政府批準設立崗位50余個,由學校自主面向社會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骨干、高級技術人員、技師等到學校任教。
2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促進現代職業教育創新發展
一是推動中職與高職縱向貫通,不斷拓寬學業與技能上升渠道。在動漫、財會、汽修、服裝、機電、學前教育、建筑等13個專業與山東外貿職業學院、青島職業技術學院、青島農業大學等院校實施“三二連讀”“五年貫通”和“3+4”中職與本科貫通培養計劃。二是推動中職與普高橫向融通,實施普職融通、綜合高中試點,為不同知識水平、不同學歷學生搭建成長成才平臺。
3緊扣企業和社會需求,推進專業布局調整
一是構建起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的專業體系。開設財經商貿、加工制造、信息技術、文化藝術、教育、土木水利、交通運輸、旅游服務8個專業類別,財會、機電、服裝、學前、汽修、航空服務等25個專業。二是建立專業設置調整機制,確定新能源、會展、3D打印專業培養方向,新增裝陳列與展示設計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專業。

4實施校企協同育人,構建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
一是積極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以企業冠名班、“訂單式”培養等方式,與企事業單位實行聯合辦學。二是積極探索“現代學徒制”,培育青島市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建立校企合作補貼制度;三是與企業實施崗位定制,為企業定向培養亟需人才;四是聯合開展實訓基地共建,在全區建立校外合作實訓基地,區政府設立專項資金,評選表彰優秀校外實習實訓基地;五是培育“1+X”證書制度試點項目;六是堅持育人為本,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通過職業技能“五級聯賽”,不斷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

主要成效
“雙師型”教師隊伍不斷壯大。近年來,共設立專業課師資崗位547個,累計聘任808人,全區“雙師型”教師占專業教師的70%以上,1名教師被評為省特級教師,4名教師被評為齊魯名師,2名教師被評為省優秀教師,1名教師獲“黃炎培職業教育杰出教師”獎,1名教師被評為省職業教育青年技能名師,各類市級優秀教師達100余人。
品牌專業數量持續增加。計算機、機電、汽修專業被評為“省教學改革試點專業”,服裝、機電專業被評為“省品牌專業”,機電專業被評為“市‘雙高’名牌專業”,數控、學前教育等9個專業被評為“市骨干專業”。
技能人才培養成績突出。每年為企業提供技術技能人才1500人左右(含高職畢業生),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100%左右(含升學90%左右),對口優質就業率達85%以上,學生的技能水平和頂崗操作能力受到社會和企業的認可。
校企合作成效顯著。與200多家企事業單位實行聯合辦學。5個專業被確定為青島市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建立校企合作補貼制度,遴選11個區級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校企共同培養學生215人;與海爾、青特、紅樹林科技等11家企業實施崗位定制,為企業定向培養亟需人才600余人;聯合開展實訓基地共建,全區建立校外合作實訓基地50余家,區政府設立專項資金50萬元,評選表彰優秀校外實習實訓基地10個。8個項目被教育部確定為“1+X”證書制度試點項目,區職教中心學校被評為“山東省校企一體化合作辦學示范院校”。在全國職業技能大賽中共獲得金牌44枚、銀牌44枚、銅牌24枚,獎牌總數位于區市前列。




▲城陽區職業中專建筑專業學生孫紫皓(左)與馬宗海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
思考啟示
完善現代職業教育制度,實施產教融合對提升產業工人隊伍整體素質、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作意義重大。這項工作既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的頂層設計和職業院校的開拓創新,也需要企業的積極參與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只有上下同心,校企聯手,社會支持,才能真正構建起產教融合,科學合理、協同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才能打造起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高技能人才隊伍,為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和打造“工匠之城”提供堅實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