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21日訊 “申請人目前處于植物人狀態,一直靠藥物維持生命,已一年半多,現難以為繼,具有司法救助的緊迫性……”近日,嶗山區人民檢察院對三起國家司法救助案件進行了公開聽證。聽證會由該院副檢察長孫紅衛主持,同時邀請了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被救助人員及其親屬等代表參加。據介紹,相對于案后救助,本案實施的訴中救助,更體現了司法溫度和擔當。
今年年7月2日,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檢察院第三檢察部的檢察官收到了一份迫切需要司法救助的申請書。申請人的背后究竟有什么樣的遭遇令檢察官在訴訟中第一時間啟動了司法救助程序?
事情發生在2019年1月6日,外地來青61歲的丁翠蘭(本文所用名字皆為化名)出門買菜準備橫過馬路時,被一輛電動車撞倒。120急救人員將她送到醫院急救,經過多番搶救現雖脫離生命危險,但仍造成多發大腦挫裂傷、顱骨骨折等身體多部位受傷,經鑒定構成一級傷殘,且喪失生活自理能力,依賴完全護理,被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此案經嶗山區人民檢察院依法提起公訴,丁翠蘭家屬也提起了民事訴訟。丁翠蘭一直靠藥物維持生命,已經一年半多,再加上每天都有高額醫療費用產生,對于普通家庭而言,實在是難以為繼。因急需醫療費用,又不符合先于執行的條件,走投無路丁翠蘭家屬來到嶗山區人民檢察院尋求幫助。丁翠蘭家的遭遇牽動著辦案檢察官的心,發現受害人家庭經濟困難情況后,主動告知其可以申請司法救助,并在收到司法救助申請后立即為她依法啟動了司法救助程序。
為深化檢務公開,主動接受社會各界監督加強宣傳引導,探索辦案新模式。嶗山檢察院依法對本案進行公開聽證,充分聽取社會意見。
“通過聽證,能夠讓當事人對自己的事情有清楚的認識,檢察機關將事實、證據、適用法律等充分闡釋,聽證員從中立的角度提出中肯的意見,讓當事人了解司法機關為什么這么處理案件,而不只有生硬的司法結果,更容易被公眾接受。”承辦檢察官說,檢察機關組織的聽證會有各方參與,同時吸收專家聽證員的意見,整個過程公開透明,體現了司法的公正性。通過程序調解,讓當事人更加信任檢察機關,更能準確地理解國家司法救助政策。
聽證會上,承辦檢察官介紹了案件情況、檢察機關受理司法救助案件范圍及救助條件、闡述對申請人擬救助的理由和法律依據。
申請人丁翠蘭因身體原因無法到現場參加,由其委托人參加聽證會。在全面掌握案件事實的基礎上,聽證員一致認為,該案事實清楚,丁翠蘭家庭困難急需醫療費用,符合司法救助的條件,同意擬給予司法救助金人民幣8萬元。
除本案外當天還對另外兩起國家司法救助案件進行了公開聽證。為了讓每一個困難的家庭都能過好節,目前,該院已嚴格按照相關規定,近日依法及時向被救助人發放了的司法救助金人民幣19萬元。
據介紹,今后該院將不斷豐富救助手段,創新救助方式,切實有效幫助被救助人,接受人民群眾監督,將司法救助政策融入社會治理格局。(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戴謙 通訊員 陳曉)
責任編輯: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