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漂族”“上漂族”后,如今一類新的異地生活人群開始興起:老人們不遠萬里來到異地他鄉,不為謀生,不為養老,只為幫助子女帶孩子,他們被稱為“老漂族”。在青島,也有不少這樣的“老漂族”存在。重陽節馬上就要到了,早報記者走近青島的“老漂族”,聽聽他們內心的聲音。
人物
來到新環境 人生地不熟
張蘭從省內一家國企單位退休后,原來一直在老家臨沂生活,退休后的生活悠閑舒適,早上起來和老伴一起逛逛早市,回家后吃個早飯,偶爾約著朋友們爬爬山,跳跳舞,生活很是愜意。 “閨女在青島工作,前兩年在這邊結婚,去年剛有了孩子,見面的時間也越來越少,過年過節回家看看,說實話挺想孩子的,尤其小外孫出生后,經常給我們發照片、發視頻,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也很‘眼饞’。 ”張蘭告訴記者,女兒和女婿在青島工作都很忙,有時候周末還要加班。 “孩子還那么小,平時在家沒人照顧,請保姆又覺得不放心,就想讓我們過來幫著看孩子。”張蘭表示,女兒既然提出了這個想法,就說明真的是顧不上了,再加上自己和老伴都退休了,在家確實比較清閑,商量一番后去年就從臨沂老家來青島了。
“來了之后我們就住在孩子位于李滄區的家,一百來平方米的房子,我們4個人加上孩子倒是也夠住了,而且女兒女婿現在掙的也不少,我們兩口子退休金也夠花,生活方面沒什么太大問題。”白天女兒女婿上班,老兩口在家照顧孩子,給孩子做飯,幫忙收拾收拾家里衛生。張蘭說,女兒也說了好多次,父母的到來真是幫了自己和丈夫不少忙,但是時間一長,老兩口的心里多多少少也有些不自在了。 “剛過來一年的時間,人生地不熟,平日里也不怎么出門,不像在老家,生活了大半輩子了,覺得到哪都方便,而且這邊也沒什么朋友,沒人一塊聊天了,心里說不上來啥感覺。 ”
人物
來青6年了 仍覺不適應
無路有偶,從濟南老家來青島照顧第三代的許繼蘭也有著同樣的感觸。 “我是2014年過來的,當時大寶剛出生,兒子就讓我過來幫著一起照看孩子,后來2016年二寶出生了,我一個人忙不過來了啊,就把老伴從老家叫過來了,我們倆一起看孩子。”許繼蘭告訴記者,即便是在青島待了6年了,自己仍然沒能完全適應這里的生活。 “前兩年,我自己在這的時候,白天兒子兒媳上班,我就在家看孩子做飯、收拾家務,一天下來也挺累的,同時還得掛念著家里那位,擔心他一個人料理不好自己,心里試著也不得勁。 ”許繼蘭說。
二寶出生后,兩地分居的老兩口終于得以團圓,但是一家6口住在西海岸新區一處套二的房子里,也是多有不便。“我們和他們年輕人的作息時間完全不一樣,這是最不習慣的,再就是我們在老家住慣了平房,來了之后住進樓房里,也是適應了好長時間。”隨著大寶二寶都上幼兒園了,老兩口白天的空閑時間也多了起來,每年秋收時節,就回老家把自家種的核桃、花椒等農作物帶來,在早市或者大集上售賣。“我們倆也得找點事干,要不然也閑得慌,同時給家里增添點收入。 ”許繼蘭表示,自己和老伴商量過有在青島長住的想法,但是這樣就得再添置套房子,否則孩子大了,5個人住在一起就太擁擠了。 “如果再買套房子,就又增加了不少經濟壓力。 ”提到這一話題,許繼蘭有些惆悵。
調查
多數“老漂族”緣于幫兒女帶娃
據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9月,中國老漂族有1800多萬,約占全國總流動人口2.47億的7.2%。其中專程為了給兒女帶娃的比例高達43%。這個特殊群體中,又有相當一部分屬于分隔兩地的情況。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加劇和二孩政策的放開,老年“異地戀”群體的規模還在繼續擴大。但在很多時候,這個龐大群體的真實情感需求卻處于 “隱形狀態”。再加上子女平日工作繁忙,對老人關心不夠,長此以往老人就會產生很多心理問題,甚至是身體上的疾病。
調查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其實讓年邁的父母背井離鄉,對于老人和兒女來說,可能也都是無奈之舉。但老人在城市生活過程中,出現的難以融入新環境、精神空巢無陪伴、看病就醫報銷難等諸多問題,也亟待社會予以關注。
對策
兒女多與“老漂”父母溝通
如何讓“老漂族”不再有漂泊感?對此,記者采訪了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李青紅。 “現在‘老漂族’的情況越來越普遍,我家里也存在這樣的情況,其中也分兩種情況,有的老人會比較快融入到新環境中,但是有的老人則會不適應大城市的生活,長此以往就會造成諸多矛盾。 ”李青紅表示,對于部分“幸福指數”較高的老人來說,即便是到了新的環境里,也能夠很快適用,同時去主動融入環境,交到新朋友,而產生“精神空巢”的老人大部分是“幸福指數”弱一些的,如果對于這個家庭來說,讓老人留在大城市照看孩子是必選項的話,雙方就應該一起想辦法去解決。
“老人和兒女一同生活,產生不適應感,甚至產生矛盾都是必然的,但是這個時候兒女就要多與父母溝通。他們既然做出了犧牲,為了親情來到城市生活,兒女就要盡可能去理解父母的不容易,多換位思考,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與照顧,經常拿出時間與父母交流,周末帶著老人孩子多出去玩,讓老人對這個城市加深了解。 ”同時,老人自己也要想辦法主動走出去,既然已經選擇來照顧孩子了,那么就盡可能去適應這種生活,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空閑時間做點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也可以在小區里結識新的朋友,一同帶孩子散步、聊天,有益于排遣孤獨的情緒。
除了精神需求外,“老漂族”的養老、醫療問題也是這個群體所關注的重點問題。相關部門也應該做出一定的努力,構建起異地養老的社會支持體系,做好外地戶籍隨遷老人與遷入地城市社會福利、醫保報銷、養老保險等方面的制度銜接,同時健全社區養老照護體系。包括社區內也應該組織相關的集體活動,拉近老年人之間的距離,增進感情。
/延伸 /
“老漂族”如何自得其樂
主動與孩子溝通交流:新環境的不適應再加上與孩子缺乏溝通,甚至一些來自農村的父母需要接受與以往不同的生活方式,教育第三代的理念不同,婆媳矛盾等等都是“老漂族”們面臨的實際問題。把煩惱和實際感受說出來,主動與孩子進行溝通能夠解決不少問題。
主動融入周邊環境:與周圍的年齡相仿的老鄰居們一起買菜、聊天、鍛煉、串門,熱心參與社區居委會的各種活動,逐漸融入新的朋友圈子,有益于排解孤獨情緒。
分隔兩地要勤打電話:對于兩地分居的“老漂族”,與老伴兒多通電話常聯系,知道彼此的情況,老夫妻們互相說說心里話、互相開導其實比孩子們的勸說有用得多。
培養新的興趣愛好:培養一個興趣愛好是“老漂族”們排解寂寞、寄托精神的最好方式。現在不少社區都開辦起了老年書畫班、舞蹈班、攝影班等等,老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幾樣來玩一玩,在日常空閑時做些自己感興趣的事,在這個過程中沒準還能找到投緣的新朋友。
建議將“老漂族”納入養老服務范圍
全國人大代表余雪琴十分關注“老漂族”群體。她曾建議,建立全國統一醫療保險公共服務平臺,簡化異地報銷繁瑣手續,完善醫療保險異地結算體制,逐步推行門診特殊病種、普通門診異地結算,保障隨遷父母異地就醫享受同等醫療待遇。“推動異地養老政策的優化,完善異地養老社會支持網絡建設。鼓勵各地政府出臺養老政策,根據本地情況將‘老漂族’納入服務范圍。 ”
本版撰稿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劉文超 制圖/楊佳
責任編輯:李瀟元
更多精彩內容,請下載觀海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