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2月19日訊 去時無畏,歸來無恙。“歡迎凱旋,向你們致敬!”19日上午,赴土耳其抗震救災的5名即墨藍天救援隊隊員平安抵達青島。隊友們早已等待多時,一見到他們就迫不及待地送上了鮮花和擁抱,簡單而溫暖的儀式為本次“跨國生命救援”畫上句號。

5名隊員返回青島。郭菁荔 攝
土耳其發生7.8級地震以來,這場生死救援的每一個進展,都牽動著全世界的心。2月10日晚,即墨藍天救援隊隊員董剛、徐方濤、張宇、李捷、吳倩倩等5名隊員從青島啟程,萬里馳援。在他們2月12日抵達土耳其馬拉蒂亞時,震后的“黃金72小時”已經過去,而這座城市還有數百座坍塌的建筑等待搜救。
“哪怕只有0.1%的希望,我們也不會放棄。”隊員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在馬拉蒂亞的四天三夜中,他們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清理掩埋物,在坍塌的建筑物中打通救援通道,希望能挽救更多的生命。為了搶救生命,隊員們不能動用大型、重型的裝備和器材,如果探測到生命體征,他們便像“愚公移山”似地一點點開挖,避免對幸存者的二次傷害。因為長時間高強度的勞作,隊員們每天都要磨破好幾雙手套。

“希望是幸存者,而不是遇難者。”每次搜救前,即墨藍天救援隊隊長董剛和隊員們都會默默地祈禱。遺憾的是,奇跡并未發生,即墨藍天救援隊只找到12具遇難者遺體。在災難面前,董剛和隊員們也見證了親情和愛情的力量。“廢墟之下,是一幕幕感人的畫面,在打通‘餡餅樓’的通道后,我們看到的是母親在最后一刻護住了自己的孩子,一對老夫妻緊緊相擁……讓逝者完整的‘回家’,也是一項重要的任務,我們的動作很輕柔,在處理那對老夫妻的遺體時,我們很難將他們分開。”談及這一切,董剛依然止不住流淚。

每當探測到生命跡象,隊員們便不間斷地實施生命營救。“在馬拉蒂亞,我們平均每天只睡3至4小時,大家都不舍得休息,因為廢墟下的生命在流逝,他們等不起。”董剛告訴記者,14日下午,軍方使用的儀器顯示一處有生命跡象,隊員們便爭分奪秒行動起來。“大家累了就在廢墟背風處瞇上一小會,冷了就蓋上現場撿的毯子。”
“我們帶了10天的干糧,在救援現場,熱餐和熱水肯定是吃不到的,卻時時能感受到土耳其人民的熱情。”董剛說,經常有當地群眾為隊員們升起火堆,并送來他們克服困難制作出來的餐食。

記者看到,隊員們隊服上的諸多標志貼已“不翼而飛”。董剛說:“我們的所有的隊貼都被當地人留下了,要作為紀念,他們說會永遠記得我們。也許他們記不住我們的名字,但他們記住了為他們送去幫助的中國人,記住了‘藍天’。”(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郭菁荔)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