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引領性戰略性技術、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人工智能成為科技和產業創新的“超級風口”。
作為國內最早布局人工智能產業的城市之一,青島早在2014年就率先制定人工智能推廣應用支持政策。
8年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從量變到質變,青島以創新有為勇當人工智能產業的“頭雁”。
近期,人工智能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站在產業革新的風口上,青島又有了新擔當。
2023年2月23日,青島市人工智能產業園(青島智算谷)開園活動在青島國際創新園軟件大廈一樓大廳舉行。
至此,長江以北“雙算力”第一園正式開園,青島人工智能產業由此開啟“新紀元”。
01
久久為功
從“青島實踐”到“青島打法”
開園現場,巨大而醒目的“AI”成為當天最耀眼的字母組合。AI就是人工智能的簡稱,也是“愛”的諧音。人工智能是開啟萬物感知、萬物互聯時代的“鑰匙”,被譽為世界三大尖端技術之一,也被行業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內核。
向海而生、向海而榮的青島,對于新技術有著天生的敏銳性和親和度,早在2014年就制定了人工智能推廣應用支持政策,鼓勵和支持人工智能在各個領域的應用。
2016年被稱為人工智能元年,這一年,谷歌旗下團隊開發的人工智能機器人AlphaGo兩次擊敗圍棋世界冠軍,引發轟動。 2016年5月,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門聯合發出《互聯網+人工智能三年計劃實施方案》。
敢于先行先試,源于青島雄厚的制造業基礎和完備的工業體系,為人工智能與產業的融合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在海爾、海信、中車四方等一大批行業龍頭企業的帶動下,青島在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醫療、智能機器人、智能制造和智能硬件等領域形成了先發優勢。2019年,嶗山區在全省區縣中率先發布《嶗山區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1)》,以三年為期限明確了多項任務的具體指標,操作性和執行性很強,共包含總體要求、重點任務、實施路徑和保障措施4大板塊。
2019年,青島獲批創建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其中的重要任務便是在重點領域為AI技術的創新應用探路。2021年9月,青島市人民政府出臺《青島市“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其中明確提出了“十四五”期間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目標,2022年青島市共有22條相關政策公布。
以應用為牽引,過去幾年青島逐漸建立起人工智能產業鏈條,產業生態不斷完善。華為、騰訊、百度、科大訊飛、商湯科技、曠視科技、海康威視等15家人工智能頭部企業發起成立“人工智能產業共同體”;極視角、以薩技術、創新奇智等獨角獸企業總部落戶青島。2022年,青島將人工智能列為24條重點發展的產業鏈之一,規劃建設多個人工智能產業園區,已在多個維度上取得突破性發展。
當天開園的青島市人工智能產業園(青島智算谷),是今年青島第一個掛牌的市級專業產業園區。
02
跨越發展
“一谷兩翼”打造創新應用先導區
當天開園的片區,曾經是嶗山城市更新的一塊低效片區,嶗山區借助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加快推進城市結構調整優化和品質提升,積極導入優質、高端產業資源,加快集聚“四新經濟”項目。
前來參觀的嘉賓詳細了解項目情況、發展愿景,對于嶗山區的城市更新的創新做法給予了高度評價。腳下這片熱土即將迎來華麗轉身。
近年來,青島市按照工信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緊抓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的建設機遇,大力支持人工智能與經濟社會各領域深度融合發展。堅持規劃引領、市場主導,應用牽引、創新驅動的發展原則,將打造創新能力輻射青島、綜合實力全省領先、智能應用全國一流的產業載體。
青島市人工智能產業園總占地面積2918畝,規劃了“一谷兩翼”的產業發展空間布局,以青島智算谷為中心園區,賦能帶動海爾科創生態園、海信全球研發中心兩翼園區創新發展。園區依托人工智能雙算力中心、國創中心兩大核心支撐,圍繞算力服務供給、軟硬件融合創新、智能化應用引領三個主攻方向,聚焦智能家居、工業智能、智慧城市、智慧金融、生命健康、空天地海六大AI應用場景創新發展,全力打造人工智能產業園區新名片。預計到2028年,青島智算谷(中心園區)產業規模將突破600億元。
近年來,嶗山區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突出發展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培育獨角獸企業8家、隱形冠軍企業10家、瞪羚企業24家,高新技術企業628家、專精特新企業386家,全區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82%,嶗山區已成為全市乃至全省最具創新活力的區域之一。人工智能產業是全市24條產業鏈的重要一極,也是嶗山區產業發展的主攻方向。
嶗山區憑借良好的產業資源、科研基礎等優勢,正在加快發展成為青島及山東人工智能產業核心承載區。截至2022年,嶗山區集聚人工智能產業鏈企業及相關機構170家,實現人工智能產業規模達到110億元。
當前,嶗山區正以全國首個智能家電領域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為引領,形成了人工智能創新平臺雁陣,聚集了中科曙光、歌爾微電子等一批產業骨干企業以及海爾、海信等眾多行業應用企業。
03
產城融合
構建人工智能產業生態圈
會上發布了《青島市人工智能產業園發展若干政策》,共有11個條款,其中3條為市區一體化新突破政策,6條為市、區兩級現有政策,2條為嶗山區新出臺政策。擬從規劃建設產業園區、支持企業集聚發展、強化產業技術支撐、優化生產要素保障四個方面給予園區企業支持,加快推進青島市人工智能科技創新和產業集聚發展。
圍繞青島市人工智能產業園(青島智算谷),青島市、嶗山區構建起“五個一”工作體系,健全一套市區一體化工作推進機制。市級層面,召開調度會專題研究人工智能產業園建設實施方案,加快園區掛牌進程。區級層面,成立由區政府副區長任組長的工作專班,專班下設一辦、五組,形成了“工作專班+平臺公司”的園區建設運營架構。
編制一組園區規劃。加快推進園區產業生態組織規劃和城市建設規劃的編制工作。產業生態組織規劃方面,提出了“12336”的產業發展總體思路。其中,“1”即建設全國一流的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的總體定位;“2”即依托人工智能雙算力中心、國創中心兩大核心支撐;兩個“3”分別為打造算力服務支撐供給地、軟硬件融合創新策源地、產業智能化應用引領地3大主攻方向和發力AI信創硬件制造賽道、AI復雜算法軟件研發賽道、AI模型訓練與數據服務賽道3條新興賽道;“6”為聚焦智慧家居、工業智能、智慧城市、智慧金融、生命健康、空天地海六大AI應用場景。城市建設規劃方面,將園區放在張村河、株洲路兩個城市更新低效片區中進行整體設計,確定了“一芯塑地標,兩軸串山水,三帶融產城”的規劃結構,提出區域統籌、產城互促、場景營城、智能主導四大空間發展策略,著力打造富有未來感、科技范的特色產業園區典范。
加快招引建設一批產業項目。堅持按圖招商、鏈主企業生態招商、平臺招商多措并舉的工作思路,繪制了產業招商圖譜、鏈主企業生態圖譜,制定了產業鏈招商方案,新引進黃河科技、阿帕數字等重點項目21個,騰訊人工智能北方創新基地、深圳行知機器人等20余個項目正在加快洽談引進。
設立一組產業基金。擬組建青島市人工智能產業發展基金,總規模10億元。用好2支已設立產業基金,規模5億元的銀盛泰潤博私募股權投資產業發展基金和10億元的海創智鏈工業互聯網產業投資基金。
《青島市人工智能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已經出臺,方案提出,青島將以加快人工智能場景應用為先導,以培育一流人工智能創新生態為主攻方向,夯實人工智能算力算法等核心環節,推動人工智能算力算法在生產生活、社會治理等方面應用的廣度和深度極大拓展。力爭到2024年,建設1個國內領先的算法商城和人工智能公共服務平臺,布局5個左右人工智能算力中心和融合賦能中心,形成具有示范推廣效應的100個算法產品和應用典型案例,打造全國人工智能算力算法開發應用高地。
04
超前布局
長江以北“雙算力”第一園落地嶗山
有了產業應用,更要有基礎和底座。作為人工智能三大核心要素(數據、算法、算力)之一,算力被譽為人工智能“發動機”。人工智能的每一次浪潮,都離不開算力的提升。
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中國計算機學會高性能計算專委會秘書長張云泉認為,在算力中每投入1元,能帶動3至4元經濟產出,算力發展指數每提高1點,GDP增長約1293億元。
隨著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對算力的需求呈指數級增長。正如電網一樣,算力正成為城市爭相布局的數字經濟新基建。無處不在的“算力”,正成為激活數據要素潛能、驅動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的新動能。
作為數字經濟時代的新生產力,算力對經濟所產生的帶動作用有據可查。國際數據公司IDC編制的《2021-2022全球計算力指數評估報告》顯示,計算力指數平均每提高1個百分點,數字經濟和GDP將分別增長3.5‰和1.8‰。
去年5月份,青島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正式開工建設,投資約3.9億元,首期具備100P算力,相當于5萬臺高性能PC的算力,將基于人工智能芯片構建的人工智能計算機集群,面向政府、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提供普惠公共算力服務。
會上,青島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正式上線。青島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將打造立足于青島的公共算力服務平臺、應用創新孵化平臺、產業聚合發展平臺、科研創新與人才培養平臺,提供從底層芯片算力到頂層應用使能的人工智能全棧能力。
期間,中科曙光集團、嶗山區簽約青島“海之心”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重點招商項目。青島“海之心”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項目總投資約3.96億元,采取企業與政府共建方式建設運營,一期算力為150P。計算中心以“國產 CPU+GPU”為核心,以通用和專用相結合,近期和遠期相結合,具有可拓展性。引入第三方開發者平臺和運營平臺,與在建算力中心形成“一園雙算力布局”,實現技術互補、生態互補。計算中心采用液冷、微模塊、高密度等新型技術,可有效解決先進計算的功耗和散熱問題。通過軟硬件技術創新,搭建多元化服務平臺,實現技術服務、應用創新、產業孵化、生態匯聚,為大模型訓練及產業化應用落地提供高性能、低成本的算力及大模型數據集,支撐人工智能、集成電路、虛擬現實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賦能千行百業。
在全國30多個城市競相建設算力中心的新賽道上,青島市搶先布局長江以北“雙算力”第一園。算力上的突破,是青島嶗山全速競逐人工智能產業賽道的有力注解。
當前,人工智能正結合新一代應用場景,重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個環節,并持續催生新技術、新產品和新產業,與此同時,產生的數據處理需求也在爆發式增長。
借助于人工智能技術,青島首條“智慧道路”預計今年年內建成。該項目是由青島華通圖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該公司總經理曹晶崢介紹,城市更新應堅持智慧+民生的理念,智慧本質就是為民生服務。“我們為設計、建設單位提供技術指導,推動了建設方案的調整優化,從技術層面實現借助安裝的感知、傳輸、計算設備,就可以及時提醒司機規避風險。”
借助算力中心,位于嶗山區的自然語義(青島)科技有限公司將啟動中國版的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平臺建設。該公司聯合創始人孫雁群介紹,中國版建設內部代號MOSS,取自《流浪地球2》中那臺量子計算機的名字,MOSS在當前國內外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平臺基礎上增加推理能力,使之不僅僅是一個語言模型,更將具備初步的創造能力。
雙算力中心的建成將助力行業智慧應用高效開發,把算力轉化為一種共享的社會資源,推動人工智能數據集等AI要素進一步流動和共享,利用AI算力發展圖像識別、語言搜索、生物制藥、醫療健康、海洋生物等產業,促進家電、汽車等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打造算力、應用創新和產業鏈聚合平臺,助力嶗山培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體系,為嶗山新一輪科技競爭贏得主動權。
05
創新賦能
青島打造數字經濟新高地
會上,舉行了國家高端智能化家用電器創新中心(簡稱國創中心)總部基地啟動儀式。
國創中心是家電領域國內唯一的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也是山東省第二個、青島市首個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創中心作為承接國家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的高端創新載體,對于鞏固和提升我國智能家電制造業龍頭地位,搶占行業創新制高點和國際標準話語權,打造國家級智能家電先進制造業集群具有重大意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將數字經濟放在了更高的位置,也點明了未來數字經濟發展的方向。
青島擁有41個工業門類中的39個,應用場景豐富, “工業互聯網之都”建設浪潮奔涌,是數字經濟發展的“理想之城”。
人工智能作為關鍵性的新型技術能力,也正在被視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推動力。
根據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包括AI算法、算力在內的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在2025年將達到13.8萬億元,并通過13.8萬億元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帶動各產業間的數字化轉型,推動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數字化轉型是事關城市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全局性工程。青島將數字化轉型作為一項城市戰略,不斷推進各領域數字變革創新,以數字賦能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數字青島。
青島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3年將在推進數字青島建設上持續用力。根據《青島市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打造“工賦青島·智造強市”實施方案(2023—2025年)》,到2025年青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基本實現全覆蓋,重點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70%以上,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接近90%,保持產業數字化領先優勢,創建國家“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和“智能制造先行區”。
智慧引領未來、數字賦能發展,青島市人工智能產業園是青島市超前謀篇布局的現代化產業園區,圍繞三大主攻方向,搶占三大新興賽道,賦能六大AI應用場景,促進要素資源深度融合,加快形成人工智能產業鏈競爭優勢,致力將嶗山打造全國一流的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
近年來,嶗山區強力發展現代化產業,高水平布局人工智能等7條新興產業鏈,高標準打造人工智能等4大專業化園區,加快打造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示范窗口區。
“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青島不但準備好了,而且踔厲奮發,勇毅前行。
藍圖繪就催人進,奮楫揚帆啟新程。高山巍峨拔地起,綠水長流天上來。在熱鬧的園區現場,張村河水泛起陣陣漣漪,最美地鐵線11號線穿行而過,在這片“千難萬難不離嶗山”人杰地靈的土地上,一個個美好夢想正在變成現實……
責任編輯:陳海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