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市氫能源產業發展上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為進一步提升產業能級,市政協委員朱磊建議,盡快統籌氫能源產業規劃——
近年來,我市在氫能源產業發展上呈現出較好的發展勢頭,多個氫能源項目相繼推出,但相比國內先進城市還有極大的提升空間。建議盡快統籌氫能源產業規劃,形成上有明確規劃、中有政策保障、下有企業承接的良好發展格局。政府須積極引導企業,盡快梳理上游綠氫制儲運、中游核心部件及裝備、下游交通、建筑、固定電站、工業等產業鏈條,發布多樣化的氫能應用場景,快速提升行業領先的技術儲備和裝備制造能力,推動整個產業鏈合力發展。此外,應適時推出產業發展專項基金,提振企業發展信心,引導氫能產業高效、有序發展。
2、為積極推動我市教育公共平臺的利用效率,市政協委員宋敏建議,須盡快率先建設國內領先的義務教育虛擬教研室,實現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
近年來,青島建設了教育系統綜合性統一平臺——青島教育e平臺,教育城域網和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并建立了多個QQ群、微信群,使用釘釘、騰訊會議等App進行在線授課、教研活動等,但“群”多而雜,存在教研活動形式單一、教師時間碎片化、系統學習不深入等問題,制約了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為此,建議在全國率先建設義務教育虛擬教研室。可依托青島教育系統綜合性統一平臺——青島教育e平臺,教育城域網和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綜合現有線上教育教學教研活動模式,加快推進城區、城鄉、東西協作優質教育一體化進程。同時,以學科為單位,建立區級和市級虛擬教研室,市區兩級在各自發展特色的基礎上相互融合,定期開展線上集體教研活動,打破時空限制,為教師高頻次、高質量、創新性開展跨校、跨地域教研活動提供平臺。此外,依托虛擬教研室開展備課、說課、研討等活動,讓教師得到同行多方面、深層次、即時性的反饋,為教學理念的更新、教學手段的創新、教學方法的變革提供參考,實現常態化的質量監測和信息反饋,進而實現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

3、目前我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處置能力參差不齊,為此,市政協委員張君建議,建議盡快對建筑垃圾的全過程管理提供政策依據,全面推動建筑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
目前,我市項目建設每年約產生5000萬噸建筑垃圾,但因現有資源化利用企業處置能力參差不齊,市內缺少成熟的建筑垃圾消納場,轉運調配場審批機制暫不完備等條件限制,建筑垃圾面臨資源化利用深度不夠、容量小、管理難度大、無處消納等難題。
為此,建議盡快對建筑垃圾的全過程管理提供政策依據,全面推動建筑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加快建設建筑垃圾消納設施,優化資源化利用設施審批流程,建立轉運調配場審批機制。同時,大力支持市直國有企業開展建筑垃圾處置市場化、平臺化運作,在立項、用地、規劃、環評、核準等方面給予支持,全面提升我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和污染環境防治工作水平,實現全市范圍內建筑垃圾產、消動態平衡。此外,對于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可利用建筑廢棄物實施資源化利用處置費預繳制度,全面推動建筑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

4、隨著李村商圈“地鐵+公交”一體化格局逐漸形成,市政協委員吳加銀建議,盡快優化區域內公交線路、精準設置發車頻次,有效提升地鐵與公交之間的接駁效能——
隨著城市地鐵交通的不斷延伸,公交服務須從“數量增加型”向“質量提高型”轉身,積極推行地上地下公交一體化進程。李村商圈目前已基本形成“地鐵+公交”一體化公共交通格局,據調查,地鐵李村站目前日平均運送乘客達6.56萬人次,如何強化區域內公共交通運營秩序,做好公交、地鐵有效銜接的問題提上了議事日程。
因此,建議盡快優化區域路面公交線路、精準設置發車頻次,以減輕高峰交通壓力,有效提升地鐵與公交之間的接駁效能。須進一步現場勘察,研究論證公交線路優化調整方案,廣泛征求沿線單位、群眾意見,優化營運線路,撤消部分重復線路。同時,為解決“最后一公里”出行問題,針對李村商圈居民區集中,道路狹窄的特點,適當減少鉸接式大型客車在李村商圈內道路行駛,增開以小巴、中巴車型為主的微循環公交線路;結合西山、北山、東山等老舊小區和新建小區,圍繞地鐵接駁、干線公交換乘,短途購物等需求,大力發展袖珍線路、定制公交等多層次公交線路,為周邊百姓提供多樣化、高效率的出行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