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語】
鐘靈毓秀的齊魯大地上,蘊含著豐富的手造產業,種類豐富、品質上乘,如同一座令人目眩的傳統手工藝寶庫。山東的岱青海藍間沉淀著文化,一陶一瓦里都藏著故事,膠東手造更是山東手造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青島貝雕、煙臺銀壺、濰坊風箏、威海大花餑餑、日照黑陶……一方水土養一方風物,膠東地區擁有33家“山東手造·優選100”首批“山東手造”優質單位,一針一線、一釘一鉚都寫滿了膠東文化的傳承,為手造產業注入獨特的靈魂……“膠東手造”從歲月沉淀走來,串聯起文化傳承的針腳,也蘊含著產業發展的新活力。
關于“山東手造”,聽聽大咖們怎么說。
本期我們采訪到的是濰坊虎行天下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總經理康健,聽他講述對于濰坊手造以及手造文化產業的見解。
康健
濰坊虎行天下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總經理

“小孩小孩你別哭,你爹去了登州府,花啦棒、泥老虎,咕嘎咕嘎兩毛五。” 在這首曾流傳于青齊之地的童謠中,會叫的泥老虎正是高密聶家莊泥塑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泥叫虎”。
“做瓷叫虎是源于我個人一個很深的文化情結,小時候過節家家戶戶都會有一只這種泥叫虎,泥叫虎作為國家非遺傳統文化,它本身就對我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我們以泥叫虎為原型,做了這樣一系列產品。”說起做瓷叫虎的初心,濰坊瓷叫虎創始人康健陷入了兒時的回憶。
作為膠東手造的鮮明代表,濰坊高密的泥叫虎承載著幾百年的文化印記,因其憨厚可愛的外觀和吉祥美好的寓意深受人們喜愛。而瓷叫虎承載了泥叫虎的歲月故事,結合了現代的審美并加以創新。“膠東地區有著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傳統手工藝底蘊,像泥叫虎,就是膠東一帶典型的非遺文化。”提到膠東手造的發展之路,康健分享了自己的想法,“我認為非遺手造在當代社會的定位應該是帶著文化色彩的工業產品,不應該只局限于其身上所傳遞出的歲月滄桑感、歷史厚重感,要往產業化的方向發展,讓非遺‘活起來’。當然與周邊其他城市的交流也是很有必要的,加強溝通和學習,讓產品與產品對話,讓膠東地區的非遺文化相互碰撞,這樣手造才能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產品系列—虎虎生威
每一件藝術品的誕生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想要了解這段故事,便繞不開講故事的人。1999年,康健畢業于景德鎮陶瓷學院雕塑專業,為了更好地發展,他來到了上海。在上海的十余年時間里,康健先后從事工業設計、工藝品制作等與文化產品相關的工作,這也為他后來從事手造產業埋下了一粒種子。2015年,康健返回濰坊,2018年,以高密泥塑“泥叫虎”為原型,將原料由泥巴變為瓷泥,康健開發出瓷叫虎。

五虎臨門小夜燈系列
在談到康健的故鄉濰坊時,他說:“濰坊是手造產業很豐富的城市,他有年畫、風箏、刺繡等,但因為缺乏創新,要做到產業化,實現產業升級還是有難度,如果沒有創新,市場就會慢慢縮小,手造產業的生存空間就小。”康健認為手造既是文化也是產業,產業化發展是手造創新的落腳點,以開拓性、創新性思維實現手造產品的落地轉化,才是繼承和發展的必經之路。
現在,越來越多的傳統手造工藝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被淘汰,還面臨著失傳的困境,泥老虎也不例外。對此,康健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助推手造產業化發展的方式首先是創新能力,通過創新來適應市場,跟上市場,市場才是有力的推手。就拿瓷叫虎來說,18年我們來創意高密泥叫虎的時候,就對它的發展歷史、生存現狀和市場做了調查,后來對材質、紋飾等都做了設計和改觀,以及加入的實用功能,都是基于現代人的審美和市場需要。”

香薰虎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從2018年開始創作,2019年成型到2020年開始走向市場,從最初的一年不到兩萬的銷售額,到慢慢地被市場發現,被消費者接受,康健,一直堅定地走在這條手造之路上。
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傳承著前輩們的智慧結晶,融合了當代的技藝與審美,賦予了手造更鮮活的時代內涵,他們激發了手造產業的社會價值,用自己的方式把一代人最簡單的童年快樂,打造成民俗大觀園里的一抹亮色,而那清脆響亮的“咕嘎”聲,猶如文脈傳承中碰撞出的百年回響,帶領我們回望那個遙遠的年代。(智慧青島記者 楊旭彤)
責任編輯:張慕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