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早報7月29日訊 膠州李哥莊鎮1380名退役軍人中有727人自主創業,在鄉村振興中起到了帶頭作用。
膠州市李哥莊鎮有16名 “兵書記”、17名“兵主任”、61名“兵委員”,他們在走村串戶中問民情,在田間地頭里謀出路,在創業致富的道路上闖蕩出一片天地,讓143名精準扶貧戶提前出列,走出了一條以“兵書記”為引領的小康之路。據介紹,有著“中國制帽之鄉”之稱的李哥莊鎮,先后被評為全國首批發展改革試點鎮、全國重點鎮、國家級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鎮。八一前夕,早報記者對這群奮戰在鄉村振興路上的退役軍人進行了跟蹤采訪,記錄下了他們為家鄉建功立業的故事。
開
辦工廠帶村民奔小康
膠州李哥莊鎮黨委副書記紀文峰介紹,包括33名“村官”在內,李哥莊鎮共有1380名退役軍人,其中727人自主創業,成為這片改革創新熱土上最亮麗的風景。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都富才叫富;光顧個人富,不是好干部。 ”青島市優秀退役軍人代表李培記1998年復員回鄉。退伍后,他在飯店做過門衛、當過服務員,在私營企業打過工,不服輸的軍人本色,讓他在制帽行業找到了發展機遇,成立了公司,積累了百萬資產。
2003年李培記當選小辛疃村村委會主任,他決心靠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改變全村1800多名父老鄉親的生產生活面貌。自2006年創辦制帽公司以來,解決就業崗位130個,公司年產值2000多萬元,創匯400多萬美元,直接增加村民務工收入600多萬元。 2018年,李培記牽頭成立了小辛疃村“德孝”基金會,累計捐助10多萬元,獎勵“德、孝”,扶持“學、貧”,提升村民的幸福感。
今年62歲的孫煥成和李培記一樣,也是一名“兵書記”。孫煥成是一名有著41年黨齡的退役軍人,連續36年任黃家屯村黨支部書記,是李哥莊鎮年紀最大的村支書。 2016年,隨著青島膠東國際機場建設項目開工,黃家屯村面臨全新挑戰。征遷倒地任務重、時間緊、阻力多,孫煥成帶領黃家屯村村民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分片劃戶,托親戚找朋友,逐戶做思想工作;征遷過程中,盡管年齡比較大,孫煥成始終堅守拆遷一線,豁上、靠上,直到征遷工作結束。孫煥成帶領黃家屯村村民,共計為204國道以南11個村莊安置區、空港小鎮和膠東國際機場安置區倒地1500畝。孫煥成先后獲得青島市勞動模范、青島市優秀支部書記、青島市擔當作為好書記、最美膠州人等眾多榮譽。
宣傳黑陶讓游客“走進來”
說起冷家莊,周圍方圓百里的人都知道這是“黑陶的故鄉”,還是山東省鄉村旅游示范單位、山東省農業旅游示范點……諸多美譽的獲得離不開村書記葉守坤的獨到眼光。 2008年,看到村莊經濟一步步壯大起來,村民一點點富裕起來,葉守坤開始思考更為深遠的問題:如何讓冷家莊“走出去”,讓外面的人“走進來”?葉守坤先是盯上了村里具有五千年文化歷史的黑陶藝術。與葉氏黑陶第四代傳人葉廣德交流后,他在村委專門騰出了一間房開起了黑陶展覽館,并把葉廣德的黑陶制作基地打造成黑陶制作體驗館,同時,他積極聯系媒體,加大對冷家莊黑陶技藝的宣傳力度。在他的努力下,節假日從周邊地區慕名前來體驗黑陶制作的游客與日俱增。
2014年,大沽河黑陶博物館正式落戶冷家莊;2015年,黑陶獲評“青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黑陶文化有了名頭,咱這鄉村旅游也熱鬧了起來,大伙兒的日子越來越紅火,咱的力沒白出啊! ”葉守坤深有感觸地說:“退伍回來30多年了,感謝黨給我提供了這樣一個舞臺,讓我的愿望一步步實現,但是這些還不夠,我還要繼續努力,讓冷家莊的明天更美好。 ”
反哺家鄉展現奉獻和擔當
記者在采訪中得知,在李哥莊鎮,還有一大批優秀退伍軍人,他們在當地自主創業,抱團發展,成為鄉村振興中的一道美麗風景。 1999年退伍的李昌豐在李哥莊鎮開起紙箱包裝廠,幾年后,工廠逐步盈利。天有不測風云,2015年9月的一個晚上,工廠突然失火,一把火燒光了李昌豐辛苦經營的廠子及所有家當。次日凌晨,他的十幾個戰友從四面八方趕來,這個10萬元、那個8萬元地湊起錢,幫他渡過了難關。逐步恢復、走入正軌的李昌豐銘記抱團取暖的戰友情,十幾年來照顧20多戶貧困家庭,吸收數十名弱勢人員就業?,F任李哥莊鎮小辛疃村支部委員的李昌祝也是一名退伍軍人,在朋友的介紹下學了電腦刺繡,開辦起一個小加工廠,卻因經營不景氣,創業失敗。這時,李培記幫了他一把,讓他來自己的制帽公司干繡花管理。不怕苦不怕累的李昌祝一直做到生產廠長,在戰友的扶助下,實現了有崗位、有作為。
1989年退役的彭學斌,致富后不忘養育他的家鄉,每年都進行各種慈善捐助。在今年的新冠疫情中,他第一時間站出來捐款捐物,為防控一線卡口提供車輛,供一線防控工作人員休息、取暖使用,并多次給防控工作人員送去慰問品,展現了一名老兵的擔當和奉獻。
80后退伍軍人張陸功,有著慈善心、公益夢,每年村里組織捐款,他是諸多企業家中捐款數量最多的,為了父老鄉親出行方便,自己出資10余萬元整修村莊土路。
他們用行動書寫“軍魂”
不忘兵之初,鄉村振興路上再鑄軍魂。不管是青島市開展的 “退役軍人志愿服務鄉村振興工作隊”,還是活躍在膠州市李哥莊鎮基層組織崗位的數百名退伍軍人。他們把自己在部隊練就的一身本領,靠著軍人的果敢和擔當,為青島的鄉村振興日夜忙碌著,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最美退役軍人”。在記者看來,所謂“兵書記”,不僅僅指擔任村支書的退役軍人,還包括擔任村主任及村支兩委委員的退役軍人,還有更多奮戰在鄉村振興路上的所有退伍軍人。
一雙沾滿泥土的膠鞋,一身散發著泥土味兒的衣服,便是這些“兵書記”和退役軍人們在鄉村振興道路上的真實寫照。在青島,還有成千上萬名這樣的退役軍人,他們把部隊雷厲風行的優良作風,帶到了田間地頭;他們把軍人的擔任奉獻精神帶進了村莊;他們把勇敢和智慧運用到了村莊治理中;他們用實際行動詮釋著一名退役軍人的高尚情操;他們用腳步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延續著“軍魂”前行的力量……讓我們為這群可愛、可敬的退役軍人點贊。(本版撰稿攝影青島早報記者 康曉歡 通訊員 冷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