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友辛先生在觀海新聞客戶端“直通12345”平臺留言反映,他在乘坐扶梯時發現,不少乘客會自覺靠右側站立,留出左側空間供他人快速通過。而他認為,這種“左行右立”的行為存在安全隱患,已被國內許多城市廢止,不應被默許。

不少乘客會自覺靠右側站立,留出左側空間供他人快速通過。
觀點碰撞:文明還是隱患?
“左行右立”是文明還是隱患?網友普遍分成兩派。
倡導派:“左行右立”是“國際慣例”
網友“溜溜球”:“左行右立”是“國際慣例”,在歐美國家被普遍提倡。我國的許多城市也曾倡導“左行右立”。
網友“二哥”:我在上海讀大學的時候養成了“左行右立”的習慣。我記得上海辦世博會時,還曾大力宣傳“左行右立”。
網友“大力”:“左行右立”是文明的體現。給需要趕時間的人留出通行空間,比走樓梯更快捷。
反對派:搭乘扶梯應站穩扶好
網友“蘇蘇”:有急事的走樓梯,乘扶梯就應該站著不動。
網友“雪兒”:在扶梯上行走存在安全隱患,因此扶梯旁的廣播里一直在滾動播放“請站穩扶好”的提示。
網友“費列羅”:我每次著急就走樓梯,扶梯又窄又不安全。但是我在扶梯上的時候還會站在右邊,怕被人說“沒素質”。
網友“微微”:扶梯一邊站立,對扶梯本身不好。
歷史淵源:源于“國際慣例”
“左行右立”最早可追溯到1944年的英國倫敦地鐵站,后來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普及。

在國內,搭乘扶梯“左行右立”的歷史其實并不長。2008年北京舉辦夏季奧運會、2010年上海舉辦世博會時,“左行右立”被視為一種文明行為廣泛推廣。在北京、上海的帶頭下,“左行右立”成為我國各大城市普遍接受的文明行為。在社交媒體上,乘客清一色地站在右側的照片還經常收獲不少點贊。

然而,就在“左行右立”的禮儀被國內普遍接受時,因安全隱患、扶梯使用情況等原因,不少城市已不再鼓勵“左行右立”。
如2010年起,香港提倡搭乘扶梯人員“握扶手、企定定(站著別動)”;2012年12月開始,上海軌道交通不再強調“左行右立”,并移除了“左行右立”的提示標語;2016年,南京地鐵在官微發聲:“不提倡乘坐扶梯左行右立”。……
近年來,加拿大、日本、韓國等國家也不再提倡“左行右立”,而是強調握緊扶手、不要走動。
現場探訪:“左行右立”仍被默守
近日,記者探訪島城口岸、商場、地鐵站等地的多處扶梯發現,我市公共場所的扶梯并未提倡“左行右立”,但這一“規則”卻被默默遵守。

記者統計發現,當客流平穩時,80%的市民選擇依次在扶梯右側站立,剩下10%的市民選擇左側站立,另有10%為同行人并排站立。

而當列車、地鐵到站,出站旅客瞬間增多且略有積壓時,扶梯兩側才會被全部站滿。

乘梯安全須知上都注明了“禁止行走或奔跑”的標注或提示語。

乘梯安全須知上都注明了“禁止行走或奔跑”的標注或提示語。
記者注意到,乘梯安全須知上都注明了“禁止在扶梯上行走或奔跑”的標注或提示語,廣播中也不斷提醒“搭乘扶梯應當站穩扶好”“不要在扶梯上行走或奔跑”,但在扶梯左側快速通行的市民不在少數,管理人員卻根本不加以制止。
刨根問底:“左行右立”有何不妥?
在扶梯上行走,更容易踏空、跌倒。

記者了解到,扶梯的梯級高度、踏步寬度與樓梯大不相同。按照目前實施的國家標準,電動扶梯的梯級高度一般為21厘米,最高不得大于24厘米,而公共場所樓梯的設計高度為13-18厘米。電動扶梯的梯級深度不能小于38厘米,遠遠高于普通樓梯的22厘米的最低踏步寬度。所以,如果人們在電動扶梯上行走,很容易踏空或被絆倒。此外,商場里面電梯的速度,一般來講是0.5米/秒,而地鐵里的電梯速度則更快一點,大約為0.65-0.7米/秒,屬于“高速電梯”。如果有人匆忙上下,一旦摔倒或發生緊急情況,很容易“帶倒一大片”。
除了安全隱患外,“左行右立”還會造成扶梯部件的異常磨損。專家介紹,扶梯在設計時,雖然考慮到長時間承受不平衡壓力的最大載荷能力,但“左行右立”確實會導致扶梯局部部件承受過多的疲勞沖擊,縮短設備壽命,造成扶梯的頻繁故障。
“左行右立”的初衷是為他人留出方便通行的空間,但在實際運行中,人們的好意往往造成“左空右立”,實際上減少了同一時間運載的人數,降低了總體通行效率。
小知識:怎樣搭乘扶梯更安全?
1.有老人和小孩一同乘坐時,家屬應做好看護。
2.夏季穿高跟鞋、長裙的乘客在乘坐自動扶梯時要多留神,謹防尖細的高跟鞋被夾住或裙擺卷入扶梯中造成傷害。
3.乘坐扶梯時應在梯級上站好,不要走動或奔跑,握緊扶手帶,視線向前,身子挺直不要向后或者向前傾。
4.上下扶梯時應集中注意力,不要看手機或聊天,看準兩個黃色條紋間的梯級準確上下。
5.不要因為好奇而亂按扶梯底端和扶梯扶手帶中部的紅色急停按鈕。

小邱點評
從技術上澄清“左行右立”的危險性并不困難,難的地方在于如何將這一安全常識普及。
對文明規則的遵從,出發點無疑是好的,但文明的前提應該是安全、科學。城市管理者在制定一些影響公共秩序的規則時,考慮應該更加全面,對各種風險隱患充分兼顧。特別是,文明規范、規則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時間和人們的認知而調整,但在大眾早已遵守多年的基礎上,這種調整應該通過廣泛的宣傳、推廣來實現。
很多城市取消“左行右立”的規則之后,還有不少人并不知情,這說明宣傳普及的力度依然不夠。所以,僅僅是不提倡遠遠不夠,從政府部門到扶梯設置者、管理者,應該圍繞“左行右立”風險進行更多的科普,并在乘梯廣播中加入“左行右立有隱患,扶梯上禁止行走,不必留出快速通道”的提示。(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邱正 文/圖)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