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7月30日訊 每年寫100多篇“道德經”,無償送給四鄰八舍,成功調解鄰里糾紛20-30起……很難想象,這樣大的工作量是由一名年過七旬的老人完成的。他就是平度市仁兆鎮原冷戈莊中學退休老校長劉圣德,作為仁兆鎮離退休老干部中心的一名志愿者,用自己的行動和熱情,讓自己成為當事人眼中最貼心的金牌“和事佬”。
2009年,劉圣德從學校退休回到老家仁兆鎮竇戈莊村,看到許多村民每天忙碌農業生產,學習時間很少,時常有不文明的鄰里糾紛、婆媳不和等現象,就主動申請參加鎮老干部中心的“和事佬”志愿服務隊,當起了一名說和萬家事的“和事佬”。同時,他利用自己鋼筆字好的基礎,開始練習書法楷書,報名平度市老年大學,每周坐公交車去學習,通過不懈努力,他學習的小楷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工妙于點畫,神韻于結體,每天研習《道德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用傳統文化來教育人。
劉圣德常說,《道德經》以"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 文意深奧,包涵廣博,是教育后人的一部好教材。《千字文》是中國早期的蒙學課本,由于涵蓋了天文、地理、自然、社會、歷史等多方面的知識,是啟蒙和教育兒童的最佳讀物,也是一部生動優秀的小百科。《千字文》流傳了1400多年表明它既是一部流傳廣泛的童蒙讀物,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為主的啟蒙教材。《朱子家訓》僅524字 ,精辟地闡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許多內容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特點,比如尊敬師長,勤儉持家,鄰里和睦等,為歷代儒客尊崇,在今天仍然有現實意義。這么好的教材,我就要用毛筆寫出來,讓大多數家庭掛上,讓大家尊敬師長,勤儉持家,鄰里和睦,傳播正能量,讓社會更加和諧文明。
村里一對年輕夫妻因農忙與鄰居產生糾紛,劉圣德知道后,就帶來一幅小楷《道德經》到他們家中去,沒有提他們鬧矛盾事,就說道德經是干什么用的,那對夫妻明白了劉校長的用意,就說:“大爺,俺知道怎么做了,您老不用跑腿了。”夫妻倆第二天就去與鄰居和好,現在還一塊合伙收購蔬菜了。用傳統文化教育人,這是劉圣德當“和事佬”的“絕活”。
村里搞美麗鄉村建設,在修街工程中,有一戶阻礙施工,劉圣德知道后,帶來一幅《朱子家訓》送給他,并解釋美麗鄉村建設不是一家一戶的工程,是造福全村人的好事,“凡事當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你看看上面古人怎么說的。”當事人立即把阻礙施工的雜物拉走,保證了工程建設。
在劉圣德看來,”和事佬”工作無小事,他經手的案件包括家庭矛盾、鄰里關系等,有些事看似不大,但如果處理不當,可能就會演變成大的事件。所以每次調解,他都格外用心,堅持做到耐心、細致、公正、公平,把糾紛化小化了,充分發揮“和事佬”第一道防線”的作用。2019年村村通公路從劉圣德門前經過,每天學生上下課比較集中,來往車輛較多,他又干起來義務交通勸導員,在早中晚高峰期,在路口指揮一下,保證了交通安全。
正因了這份沉甸甸的責任,盡管年過七旬,劉圣德每天除了寫字、就是在門口指揮交通,遇到有矛盾糾紛的就去說和萬家事,感到老年生活非常充實,劉圣德說,每次干好一件事,他的內心都充滿了成就感。
近些年來,劉圣德先后送出去了400多幅書法作品,他每送去一幅字,就意味著在傳遞一份正能量,在用行動感召四鄰八舍。作為一名老共產黨員,劉圣德說,我這就是為人民服務。 (青報全媒體記者 陳勇 通訊員崔汝平 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陳勇